您的位置 -> 党建专题网 -> 信息动态 -> 正文
把最美的歌声献给党——记“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我校声歌系郭淑珍教授
 2021年6月20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行的声歌系教师献礼建党百年华诞专场音乐会上,94岁高龄的郭淑珍教授一袭红裙压轴出场。她以饱满的激情、洪亮的嗓音高声领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建党百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获得者,郭淑珍教授要用最美的歌声表达对党的衷心祝福和感恩之情。

   

  2021年6月20日晚,郭淑珍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高声领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从普通青年到共产党员  

  郭淑珍于1927年出生在天津一个普通家庭。受母亲影响,她从小喜欢唱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从此走上声乐艺术之路。1949年秋她随“艺专”音乐系师生一起,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翌年初夏,她有幸被学校选派参加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赴云南开展少数民族政策宣传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郭淑珍与访问团团员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走遍云南的9个专区42个县,以艺术为桥梁,把党和国家的关怀送进少数民族同胞的心田。在为少数民族同胞演唱的同时,郭淑珍自己也深深感受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每当回忆起那段难忘经历,她都不无感慨地表示:“共产党是真的在为全天下的劳苦大众谋福利,这不是一句空话。”

  出生在旧社会的郭淑珍,受到过多重压迫,生活充满艰辛与苦难。她希望国家安定、富强,百姓幸福、安康。但是作为一名思想单纯、不太关心政治的普通学生,她对中国共产党所知甚少,只是从身边的一些进步同学那里,感觉到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人。访问团中有多名党员、团员,他们思想觉悟高,工作热情高,遇到困难从不抱怨和退缩。郭淑珍从他们身上受到很多启发和教育,心里也很愿意向这个先进组织靠拢。经过不懈努力,她如愿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上图,郭淑珍等访问团文艺组成员在云南昆明石林蓑衣寨与当地群众合影。

  下图,郭淑珍与访问团文艺组成员一起看望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母亲和哥哥。

  左图,郭淑珍(右)扮成彝族大妈,与著名歌唱家胡松华表演对唱《张大妈开会》。该节目曾于1951年受邀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外国元首演唱。

  右上,郭淑珍扮成藏族青年为群众演唱。

  右下,郭淑珍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交谈。

  虽然当初不顾家庭反对参加访问团,更多地是出于对云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好奇心,而在经过了多重考验和风雨洗礼之后,郭淑珍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犹如脱胎换骨一般。她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才能汲取到鲜活生动的艺术营养,才能找到民族文化的根。回到学校后,郭淑珍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1952年在学校组织的治淮劳动中,她向党组织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同年9月19日,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郭淑珍在白沙水库工地上向党组织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图为佩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纪念章和校徽的郭淑珍。

 

  从“洋腔洋调”到声情并茂   

  郭淑珍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和刻苦,专业成绩一直都非常突出。能够入选参加中央西南民族访问团,主要也是由于她在专业上、业务上能够胜任如此重要而特殊的工作。在访问团中,郭淑珍既演唱《翻身道情》《信天游》《王大妈要和平》等各地的新、老民歌,也穿上少数民族服装演唱当地的民族歌曲,还现场学唱随团作曲家们即兴创作的新作品,深受观众们的喜爱。能够用声乐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郭淑珍自己也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然而,演出途中的一个小插曲,却促使她对声乐艺术有了新的思考。为了活跃气氛,消除旅行中的疲劳,她受邀为团员们演唱。一曲《黄水谣》(选自《黄河大合唱》)唱完后,团员们不但没有夸奖她,反而说她唱的“洋腔洋调儿”。她有些不服气,想不通:“第一,我唱的是中国歌;第二,我唱的是中国词;第三,我是中国人,怎么会是‘洋腔洋调儿’呢?”后来,经过与当地老百姓的深入接触,她才逐渐意识到,唱歌主要是为了抒发情感。用美声演唱好中国歌曲并不容易,不仅有吐字、行腔的问题,还包括对情感的抒发与表达。而要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还需要向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学习。

  从云南回来后,她开始有意识地向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特别是向戏曲(京戏)艺术学习。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她创造性地解决了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时普遍存在的发声、吐字和行腔之间的矛盾问题。其演唱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文质彬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她曾受邀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演唱,也曾以一首怀念周总理的歌曲《敬爱的周总理》,令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泪流满面。而与她有着半个多世纪不解情缘的《黄河怨》,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逾越的时代经典。她在演绎这首《黄河大合唱》中的著名唱段时,吸收了俄罗斯民歌中用轻声表现俄罗斯妇女内心痛苦的演唱手法,以及中国传统戏曲中“哭头”“哭音”及“散唱”等演唱技巧。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评论她,“不仅把《黄河怨》唱活了,而且唱深了,她把词曲作者最深的艺术想像力,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左,1975年郭淑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唱《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

  右上,1977年郭淑珍在首都体育馆演唱怀念周总理的歌曲《敬爱的周总理》。

  右下,1962年郭淑珍(左6)随中国青年艺术家演出团赴港、澳地区访问交流。

  郭淑珍认为,学习美声唱法不仅应该能够演唱好西洋歌曲,也应该能够演唱好中国歌曲。而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观众主要还是中国人,即使我们出国学习,最终的目的还是要为中国人演唱。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要想演唱好中国歌曲,要想让中国观众接受和喜爱,就要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而两个“用”字意义不同,第一个“用”是继承,继承本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第二个“用”是借鉴,借鉴外国优秀音乐文化和经验。

 

  从亮丽舞台到三尺讲台

  郭淑珍具有极高的表演天赋,她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即将学成归国时(1953-1958年其作为国家委派的调干生赴苏学习),她的主科老师专门给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郭淑珍具有歌剧演唱家杰出的声乐和舞台素质,其独有的美妙嗓音、良好的乐感与出色的舞台表现力,可以为古典歌剧艺术增添无限魅力。希望她回国后,能在歌剧舞台上成为一位得天独厚、绽放光芒的专业歌剧艺术家。赵沨院长是一位惜才、爱才、知才的艺术管理者,他深知舞台实践对于年轻音乐表演人才的重要性,更何况是像郭淑珍这样一位天生为舞台而生的青年翘楚。但是,音乐学院也急需优秀人才。思考再三,他最终还是把郭淑珍留在学校工作,但只让她教两、三个学生,其余时间可以到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兼任独唱演员。这使得郭淑珍能够长期活跃在国内外的艺术舞台上,并随国家文艺代表团出访了奥地利、瑞士、加拿大、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古巴、朝鲜、美国、西德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她还曾为电台、唱片社录制了许多音乐节目和唱片,担任了多个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的评委和评委会主席。

  郭淑珍的前半生,可以用歌声飘四海来形容,在积累了一定的舞台实践经验之后,她逐渐把工作重心转向声乐教学,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半个多世纪。而无论是歌唱还是教学,她对待艺术的态度始终如一,那就是真诚、严谨与执着。她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自己对艺术的全心投入感染学生,启发他们用“脑”学习,用“心”歌唱,用“情”动人。

  郭淑珍在教学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中西结合、因材施教,可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她的学生中有来自于戏曲世家的吴霜(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之女),有改声部(女高音改为女中音)成功后签约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邓韵,也有原本学习民族声乐专业并已小有名气的吴碧霞(现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她们虽然同出一门,但演唱风格各具特色,各领风采。在教学中,郭淑珍既注重教书,更强调育人。她认为,要想把歌唱好,首先人品要好。

  郭淑珍教授与学生们在一起。

  除了声乐教学,早年在苏联留学时曾主演过歌剧的郭淑珍,还有着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歌剧情结。为此,她于2004年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迄今已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成功用原文排演了《狄托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奥涅金》《阿依达》《伊奥兰塔》等7部歌剧。剧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宁波、武汉、天津等国内多个城市的著名剧院演出,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其中,《叶甫根尼·奥涅金》(中俄合作,曾于2010年赴俄罗斯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中俄“汉语年”活动)和《阿依达》曾分别参加第一、二届中国歌剧节,并获得多个奖项。

  左,1957年郭淑珍教授留学苏联时,参与演出柴可夫斯基著名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扮演女主角塔姬雅娜。

  右上,1962年郭淑珍教授参加中央实验歌剧院在天桥剧场演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扮演女主角塔姬雅娜。

  右下,2010年郭淑珍教授指导声歌系学生排演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指挥:林涛教授)。

  翻开郭淑珍教授的荣誉簿,一个个光荣的称号和奖项令人赞叹:1989年获首届国家金唱片奖;1996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1997年获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获评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被中国音协授予“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全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012年获得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2017年获第六届奥斯卡国际歌剧职业生涯成就奖……

  郭淑珍教授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励。

  虽然已有着近70年的党龄,但郭淑珍教授并没有躺在荣誉簿上,而是一直以一名 “新”党员严格要求自己。她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前入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老”党员,因为他们曾经为共和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自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入党的,所以只是一名“新”党员,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完成。

  “七一”前夕,郭淑珍教授(左4)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如今,已进入鲐背之年的郭淑珍,依然为自己所钟爱的声乐教育事业不停奔忙,而支撑她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则是不屈的精神和信仰的力量,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文:宋学军

作者:   来源:档案馆(校史馆)   发布日期:2021-07-09 10:28:55

相关附件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