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的举办是北京胡琴艺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策划者们力图将本届艺术节打造成为综合性、立体化、全方位的胡琴艺术盛会的重要举措。三场高质量的研讨会彰显了本届北京胡琴艺术节的专业特色与学术品格。研讨会邀请了作曲界、表演界、音乐学界的专家学者,为胡琴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次高端的交流平台。在这场智慧云集的盛会中,有的是年过七旬仍然活跃在乐坛的老一辈音乐家,他们创造了辉煌受人敬仰;也有正直当打之年的中青年艺术家和教师群体,他们代表了青春、活力与未来,可谓老中青三代齐云集,名家荟萃共襄盛事。
(一)二胡创作研讨会
首场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9日下午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1209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探讨二胡的创作。众所周知,作品的产出,直接关乎二胡艺术的生命力,在“创作—教学—演奏”的链条中,居于首要地位。因此本场研讨会,专家们就二胡的创作问题进行探讨,发言涉及创作何种作品的问题、具体创作技术问题、创作与移植的关系以及创作目的和意义等,几乎涵盖了二胡创作的方方面面。另外,研讨会还邀请了有关音乐学家,就胡琴的历史、传承与现状进行文化学、民族学探寻,这也有利于创作问题的深入展开。
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做了题为“关于胡琴艺术创作、演奏、教学方面的建议”的发言,刘先生首先高度赞扬了此次北京胡琴艺术节举办的重要意义。身为知名作曲家的刘文金先生,为我国胡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豫北叙事曲》、《三门峡畅想曲》至80年代的《长城随想》影响了几代胡琴人。刘先生始终以“坚持传统、借鉴创新、雅俗共赏”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至今仍在为民乐的发展呕心沥血。刘先生的发言字斟句酌,他详细阐述了具体的创作技术与艺术修养的同步提高方面论述了创作、表演与具体教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认为二胡的技术含量与创作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作曲家在写作中为了突出胡琴的民族韵味而采用不同的揉弦方法,在表演及其教学中就要注重揉弦的不同情况,避免模式化等等。刘先生的发言全面而细致,引得全场的共鸣。
从作品入手,主要谈二胡具体写作手法的是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和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常平。两位作曲家在民族管弦乐方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问世,他们代表了融合西洋先锋创作技法与理念创制中国民乐新作品为方向的新作曲家群体。首先唐建平通过自己的作品例如《八阙》、《春秋》等来谈民族管弦乐中的音响观念,他谈到关注胡琴旋律的写作固然重要,但是也提出在乐队方面,音响观念对树立中国文化内涵的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音响观念是丰富多层次音响化的重要手段、非旋律性音响在音乐表现中的特殊意蕴、音响在划分音乐结构中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圣风组合”获2012年度CCTV民族器乐大赛组合组冠军的曲目正是常平先生专为其写作的胡琴、阮和民族打击乐的重奏作品《圣风》。常平先生在此次研讨会中探到了这部高难度作品,认为胡琴在民族乐器具有的十分突出的特性,即直率的情感表达以及演奏快速音型的游刃有余,而作品《圣风》正是抓住了这两个特性,发挥至极致。常平还提到另外一部将在本届胡琴艺术节闭幕式音乐会进行首演的二胡与乐队作品《天香》,这部墨迹未干的新作融入了作曲家在民族管弦乐队方面娴熟的创作经验,研讨会上作曲家从演奏技巧、听众的听觉接受能力来谈作品的具体写作中的“难”。最后常平先生呼吁应以宽容和爱护的心态去看待民乐创作中的新探索,使得我国民乐创作能有更多的路可走。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高屋建瓴地对胡琴艺术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其一是要努力保护二胡创作的生态平衡,要从创、演、教三位一体的发展,缺一不可;二要处理好“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的关系,指出对于演奏要努力实现“举重若轻”,对于创作则要反过来“举轻若重”;三要处理好“我也行”和“只有我才行”的关系,不仅要通过移植作品,学习西方器乐经验做到“我也行”,更应该努力创建民族特色即“只有我才行”,才能使二胡艺术屹立于当今多远化的社会。
按照作曲家关铭先生的话讲,他的发言代表了非“学院派”的院团派。关先生作为老一辈的作曲家,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研讨会上关先生从论述旋律对一部作品生命力的巨大影响力谈起,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二胡创作道路,认为只有怀着“还民乐于人民”的创作目的才能使作品获得成功。他批评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三无”“三累”作品,即无旋律、无调式、无风格的作品导致写得累、听得累、拉得累的现象,呼吁还是要用“母语创作”,找到民族根基,鼓励创作可听性高的作品。
来自音乐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到了胡琴发展问题的探讨,其中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伯瑜先生就戏曲声腔与弓弦乐器的地域特色进行了深层次探讨。张先生非常着重音乐的文化属性,认为不同区域文化在历史层面的交流导致胡琴家族在整体结构上具有一致性,而乐器形态则有一定的变异性,这种统一与变异构成了多地域、多民族的多元文化体态。音乐是有意图的声音,东西方两种文化差异构成了彼此乐器在实现声音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选择。与西方提琴家族相类比,胡琴家族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提琴家族基于西方交响乐化器乐思维,因而提琴家族具有音域的排布顺序,并追求统一性的音色。而由戏曲声腔伴奏发展而来的二胡存在地域性差异,导致胡琴在传统上并未发展成为交响化模式,而具有明显声乐化倾向。张先生的发言从学理上对发展新型的民族管弦乐需要恰当的处理乐队思维与乐器原有的声乐性思维之间的关系,从中西思维差异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新路。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做了主题为“‘多元一体’的胡琴音乐文化”的发言。乔先生借用史学家费孝通“多元一体”的概念,通过对胡琴历史内涵的梳理以及从筹建徐州“胡琴博物馆”的亲身经历中意识到,“胡琴”的概念可以涵盖一切弓弦乐器,这是其它民族乐器家族所不能比拟的。但也随之带来了问题,即由于胡琴的包容性太广,以至于很难将全国各地、各民族的胡琴乐器能一一认识和考察清楚,这需要多方的努力。因此他强调了创建“多元一体”的胡琴音乐文化在当下具有特殊的意义。
研讨会的最后,主持人赵寒阳先生又邀请了作曲家关乃忠先生和蒋才如先生做了即席发言。关先生的发言比较随性,他主要通过回顾自己的创作情况,探讨了创作环境对作曲家的影响。他比较赞赏基于民族语言风格的胡琴音乐创作,但又不排斥新探索。蒋先生自上世纪60年代从新成立不久的中国音乐学院毕业后去到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工作,他从部队文化“搞基层”的角度谈起,认为创作乐曲短小能抓人心的小作品是面向“草根”进行创作的成功之路。
(二)二胡教学研讨会
以二胡教学为主题的研讨会于2012年11月21日举行,与会的专家在二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来自各地音乐院校二胡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也有活跃在院团和舞台上的演奏家。本场研讨会主题的设置,正是基于对二胡人才的培养直接关乎二胡生命力延续的深入思考。与会专家的发言涉及二胡教学的具体手段、培养理念及培养模式等。笔者就诸专家的发言主题分门别类,综理如下:
在谈到二胡教学的具体实践问题时,中央音乐学院的刘长福教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系列的技术要点进行理论、量化分析,学生在练琴时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这其中就包括“复合记忆”,刘教授认为任何演奏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是通过动觉记忆、力觉记忆和听觉记忆行成的,因此在学琴过程中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过程,逐步深化复合记忆能力,提高练习效率。中国音乐学院的宋飞教授针对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但缺乏个性的现状以及学生的演奏能力个别突出、全面不足呈现短板效应,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理性思维的构建等实际问题,喊出“不要成为乐谱的奴隶”口号,主张通过传统以曲代功与西式练习曲互补的方式以及传统口传心授与量化分析等科学方法的方式相结合,以及加强人文、艺术修养,期盼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造就全面型演奏人才的愿望。来自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杨光熊教授从“主导”、“方法”和“理念”三个层面系统地谈到了科学化教学模式建立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二胡的教学和演奏需要有学术研究作为前导,呼吁建立更加系统、科学、全面、丰富的二胡教材以适应21世纪的二胡教学需求。
论及二胡的演奏境界时,南京艺术学院杨易禾教授提及二胡演奏中“韵”的理论问题以及对“韵”的把握和理解的重要性。杨教授是二胡领域的多面手,既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又在音乐表演美学领域造诣颇深,他对“韵”问题的发言凸显了学术风范。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教授独辟蹊径,他在阅读佛学经典《金刚经》时悟到了二胡演奏的精妙,首先赵先生分析了登台时的紧张状态的原因主要是自我意识太强,而《金刚经》则强调要达到“四无”境界,即放弃自我虚妄,学会无我之法。第二是正确处理技巧与表现的关系。《金刚经》中谈到“像”与“性”的关系,在演奏之时,音色、音准、节奏等等技巧都是“像”,要“不足于像”,“乐”才是“性”,才是目的与根本。第三是要拜托舞台演奏想得太多导致心猿意马的状态,需要参悟“空”、“静”、“松”的道理。空”即不执著,心无挂碍;“静”即思想上不要有持续的紧张点;“松”即身体不要有持续的紧张点。第四是不要执著“法”,要根据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适当加以调整。第五是视“法”平等,演奏家是内心要平衡,一切演奏的成功与否要尊重自己的内心认定。最后一句格言是“不为所动”,也就是演奏时不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到“静”。年逾八旬的二胡音乐家、教育家鲁日融老师在谈到“二胡精神”时仍然激动不已,他强调百年的二胡历史就是个性与包容的精神,二胡是人的乐器吐露的是人的精神,要将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地方音乐院校承载着培养音乐多样演奏人才的重任,与会的专家有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林聪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的金伟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的梁云江教授等,他们主要根据各自院校学科设置、生源等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不同于中央音乐学院培养高精尖音乐人才的另外一条“复合型”人才的道路,这是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就业、社会需求以及院校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的一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
研讨会的焦点问题还有通过回顾、总结二胡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二胡艺术的未来发展道路。旅加二胡演奏家高韶青旗帜鲜明的反对二胡界出现的“变味”说,这种论调认为当代的二胡过于西化。高先生认为乐器仅仅是一种声音的载体,而声音背后的“乐”才具有民族属性。高先生的发言是基于自己的国际视野及对多元民族音乐的亲历。南京艺术学院岳峰教授的发言颇具理论深度,她首先高度赞扬了此次胡琴艺术盛会,认为这是一次二胡在竞技时代的深层次思考,开启了当代胡琴艺术的寻根之路。岳峰教授梳理了二胡的发展历程,从一件伴奏乐器发展到主奏时代,经历了“乐器”到“道器”的蜕变。二胡的创作方面经历了从乡村到都市、从草根到殿堂的变化后音乐语言也经历了“说话方式”的转变。在二胡表演风格方面,经历了“说”到“吟”再到“唱”的过程,二胡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沿着多元化的道路继续前行。
(三)板胡研讨会
板胡是胡琴家族中的重要一员,但与二胡艺术比较起来,板胡艺术的发展仍显滞后。此次胡琴艺术节举办板胡研讨会,云集了音乐院校的板胡教师与地方院团的演奏家,面对板胡艺术在当下的生存境遇,共商发展之路,意义重大。
会议于2012年11月22日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1209会议室举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青年教师胡瑜主持会议。中央音乐学院李恒教授致开场词,他认为虽然不少音乐院校都设置了板胡专业,院团也有板胡的席位,但板胡作为一门独奏艺术的发展仍然处在一种“民间”的状态,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的状态在板胡界需要改变,呼吁要有更多的职业作曲家的介入,为板胡多创作作品。
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陈树林老师认为,板胡至今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地方戏曲伴奏中走出来,其发展需要多方努力。陈老师高度赞扬了李恒教授为代表的中央音乐学院板胡团队在推动板胡向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特别提到某些作品已经将板胡拓展至下把位,是传统板胡的所不及的,这种难能可贵的探索值得发扬。
中国戏曲学院的牛长虹教授梳理了现今板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认为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储备方面远远落后于二胡,在专业设置上多集中于北方音乐院校,而南方仅有上海音乐学院开设了板胡专业,造成南北失衡。又由于板胡发声相对困难,不易于掌握,因此造成了板胡普及、推广困难的局面。在专业训练中,技术储备显得尤为重要,而板胡演奏技术实际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大,这也可能是造成专业作曲家为板胡创作的作品少的原因。
煤矿文工团的郭一老师回顾了建国以来板胡由一件地方戏曲的伴奏乐器逐步发展成舞台艺术所走过的道路。认为上世纪50、60年代是板胡音乐发展的金色年代,自此以后,板胡在创作鲜有好的作品上演,要么作品守旧,要么离受众越来越远,难以为继。因此板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引起注意,就要落后。板胡在发展中面临多重困境,其中“二胡小提琴化、板胡二胡化”成为板胡面临新的问题。板胡的发展虽然略显滞后于二胡,但也有其优势,二胡走过的路越来越西洋化了,而板胡始终与民间音乐的关系较近。参会的代表在谈到民乐创作时用了风趣的比喻,认为还是要让板胡说“中国话”,不能只讲“外国话”,也不能半中半西,更不能说“古汉语”,因此板胡的演奏还是要注重民间音乐内涵,展现民族神韵,而这恰恰是年轻一代的演奏家比较缺乏的。
上海音乐学院的霍永刚老师提出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板胡的自信,霍老师认为乐器是声音的载体,乐器要为音乐服务,板胡可以表现任何风格,因此板胡同其它乐器一样,要培养制造美妙声音的能力。因此霍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鼓励学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又要不怕学习西洋乐器的训练方法。霍老师在上海音乐学院同时教二胡和板胡,他深切的体会到板胡在某些表现力、表现手法上甚至胜过二胡。
中国电影乐团民族管弦乐团的沈立良老师是老一辈的演奏家,他强调板胡的发展兼顾民族魂的展现。空政歌舞团黄庆平老师高度评价了李恒老师的创作对板胡艺术的贡献,称李老师为板胡而作的大乐队作品,填补了板胡没有大作品的空白。中国音乐家协会的老一辈艺术家冯慧对板胡的发展提出殷切希望,她强调板胡界需要团结一致、以和为贵,胡琴事业的发展要求同存异。
与会的专家还有来自天津音乐学院的张巍、陕西艺术学校的张新怀、河南板胡演奏家牛宝志、安阳文化艺术学校的李永志等,他们从各自的经历与从业实践中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例如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高质量的教材是重要环节,希望有更多包含技术训练以及更多乐曲的新教材的问世,又如有专家提出多推出一些乐队总谱,多出一些板胡乐曲的伴奏带供广大爱好者、专业音乐家使用。
研讨会气氛轻松友好,更像是老朋友间的聚会,期间常常传出欢声笑语。最后板胡研讨会在李恒教授的总结发言中圆满结束。
纵观三场研讨会,信息含量非常之大,这对听众来说是一次极大的考验。这样一个具有宽广视野的大聚会,使本届胡琴艺术节闪耀着学术的光芒。大批胡琴领域的精英们齐聚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二胡发展的各界人士及学子们。专家们各抒己见,不乏有观点犀利、态度中肯、视野广阔的精彩言论,相信这样的思想碰撞与沟通,必定有利于我国二胡和板胡艺术在创作、教学、演奏、普及等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期待下一届的胡琴艺术节能越办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