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景式俯瞰我国源远流长的胡琴家族艺术,本届北京胡琴艺术节组委会特邀山西晋剧、潮州音乐以及致力于稀有弓弦乐器发掘的演奏家们,为北京的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间胡琴展演活动。胡琴节为散落于民间剧种、曲种的部分胡琴家族成员提供了一个可供展示的舞台,为胡琴开启寻“根”之路,成为本届胡琴艺术节的一大亮点。此外,两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彰显了本届胡琴艺术节的另外一大特色——艺术与学术交相辉映。两场专题讲座主题分明、内涵丰富、形式活泼,围绕胡琴演奏应当达到怎样的艺术境界、需要怎样的人文修养,四位专家进行了生动详实的讲演,观众反响热烈。
(一)主胡及其他弓弦乐器展演
2012年11月20日,晋胡演奏家李保青携山西晋剧青年演奏名家演出团拉开了此次主胡展演的序幕。李保青先生长期从事晋胡的演奏、教学与晋剧音乐的研究工作,对存于晋剧中的胡琴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李先生首先对晋胡的发展进行了历史性回顾,具体阐释了其持弓、定弦等方面所经历的改革,强调了晋胡在晋剧中的作用,展示了晋胡作为晋剧艺术的主胡,其所散发的艺术表现力。最后,晋剧青年演奏名家演出团在李保青先生的带领下演奏了晋剧器乐曲牌,展示了晋胡及其它晋剧伴奏乐器的独特艺术魅力。
潮汕音乐名家王培瑜先生为本次胡琴艺术节带来了潮州细乐的展演,一曲由二弦、箫笛、筝合奏的古曲《迎仙客》,展示了古朴、雅致的潮州器乐合奏特色。王先生借助乐曲,为现场观众讲解了潮州音乐善用的汉调与潮调。除二弦以外,王先生还为观众带来了椰胡。椰胡音色醇厚,是潮州音乐中另外一件常用的胡琴家族乐器,王先生用椰胡演奏一曲《寒鸦戏水》,别具风味,让现场观众亲身体会到了独具特色的“重三六”变音调式特点以及“曲速三变”的民间器乐结构手法。
西安音乐学院金伟教授长期致力于秦派二胡艺术,但他也致力于发掘其它胡琴家族成员的艺术表现力。此次胡琴艺术节,他展示了稀有的弓弦乐器——竹胡。竹胡用四川毛竹制成,声音可与板胡媲美。金先生用竹胡演奏了乐曲《秦风》,独具西北地区音乐风韵。马来西亚的文正球先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文先生带来了自己研制的功能性弓弦乐器——文琴,文先生的灵感来源于箜篌与二胡的结合,文先生用文琴演奏了《二泉映月》与《梁祝》,现场观众叹为观止。
雷琴是胡琴家族中体积最大的拉弦乐器,是天津艺人王殿玉于上世纪20年代在坠琴的基础上“增大”而成。此次胡琴艺术节邀请了演奏家张永智、王之辉先生分别展示了雷琴和坠琴两件乐器的性能。张永智先生用雷琴演奏了打雷拉戏、《穆斯林的婚礼》和《戏曲联奏》等曲目,生动的展示了雷琴既可以模仿戏曲唱腔、鸟鸣等自然声响,也可以模拟笙管合奏的独特音色。
各位专家细致的讲解与精彩的演奏令人印象深刻,在场的观众无不为我国有如此丰富的胡琴家族赞叹不已,大开眼界。在欣赏这些艺术瑰宝之余,不禁令笔者感慨万千,我们在不断追求胡琴艺术化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胡琴的“根”,而胡琴艺术的发展不正是建立在这丰富多彩的民间胡琴家族之基础上么?本届胡琴艺术节为存于民族音乐中的胡琴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的确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扎根民间、回归民间,从民间艺术的沃土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胡琴艺术。
(二)刘长福、闵慧芬讲座
2012年11月21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进行了第一场讲座,艺术节组委会分别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教授刘长福以及著名二胡演奏大师闵慧芬,两位先生凭借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和表演实践经验,为听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演。
刘长福先生首先引用了宋代刘敞的一首诗作为开场,诗云“奚人作琴便马上,弦以双茧绝清壮。高堂一听风雪寒,坐客低回为凄怆。深入洞箫抗如歌,众音疑是此最多,可怜繁手无断续,谁道丝声不如竹”。刘先生借诗句对奚琴(胡琴的前身)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境界的描绘,来说明这高深的艺术境界背后需要高超的演奏技术。以此引出刘先生讲座的主题,即要在演奏中获取丰富的表现力,需要有必要的技术准备,而坚实的基本功训练是重要的一环,既要勤学苦练,又要巧学会练。为保证“原汁原味”地再现刘先生在演奏训练及教学实践的宝贵经验,特将其核心观点提炼如下,以飨读者:
1.练琴方面:
(1)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练琴是项系统工程,需找准适合自己的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科学与否其判断的标准有主观(演奏者自我的感觉)和客观(听众感觉),且要同时具备。
(2)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艺术需要创新,而创新就要形成并保持自己个性,个性磨练需要慢慢摸索,且需要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即符合某种共性标准。
(3)音和乐的关系:音是基础,即通过扎实的基本功逐步实现,而乐则是进一步升华。
2.教学方面:
(1)教学程序:从基础技巧到应用技巧(即由基础技巧的各种变化排列组合而来)再到风格性技巧(通过回到民间音乐的本源,去学习风格技巧),最后才有音乐表现和形成自身的个性创造。
(2)要获得创新和个性化演奏,首先要教导学生学会模仿。因此口传心授仍有价值。
(3)适当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鼓励采用简谱、五线谱双语制。
(4)音准的把握很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形成客观音位(固定音位),不断总结主观音位,形成复合记忆,有助于音准的把握。
最后,刘先生总结了自己长达50余年教学生涯最重要的体会,以自创的诗句“琴上摩法师前辈,曲中寓情育后生”作结。
随后的问答环节,现场观众与刘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为保持原貌,将问答摘录如下:
问:练习曲是“开药方”,还是“药”。
答:教师是医生,需要掌握开药方的技巧,而练习曲是“药”
问:演奏家的舞台生命力有多长。
答:只要练琴的方法符合生理特性,并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便可以延长舞台生命力。(主持人田再励教授补充:职业演奏家的舞台生命一般都比较长,这是由于职业性使然。)
问:如何自己练琴,如何在登台时避免紧张。
答:练琴时要掌握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三原则。登台演奏时要排除杂念,台下的充分准备也很重要。
问:艺术可以量化?
答:艺术不可以量化,没有可比性。
问:为什么有时适合别人的练琴技术要领,而自己却模仿不来。
答: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联系方法要注重生理的个体差异。
问:怎样去在众多演奏版本中,模仿的过程不至于迷失自我。
答:先要以模仿一个人为主,然后再去吸收其它好的演奏版本。
问:练琴时出现“高原现象”如何处理。
答:遇到高原现象要学会量化记录、理性分析。
当观众还在回味刘长福教授讲座的精妙之处时,本场讲座的第二位专家闵慧芬先生缓步登场了。听众对闵慧芬先生的讲演十分期待,用热烈的掌声对这位年近七旬、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二胡演奏大家表达敬意。闵慧芬先生用极朴实的语言将她的从艺经历及对艺术的感悟向台下的观众娓娓道来,正如她的艺德人品一样,低调但不失大家风范。
闵先生谈到了一段和杨荫浏先生初识的经历,这段相识对闵慧芬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杨先生十分强调向民间艺人学习的重要性,恰如当年的阿炳正是汲取民间音乐的精华才留下传世之作。因此要学习阿炳、要正确处理阿炳的作品、理解阿炳音乐的神韵,不从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是不行的。现在很多演奏者不懂得深入民间的道理,只埋头苦练技术,虽然可以拉出某些地域特色的装饰音,但往往忽视音乐作品的大布局、大线条的传统。刻意扭捏作态致使音乐语言不通达,其症候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缺乏在民间音乐中浸泡的表现。因此要真正地获得二胡艺术的真谛,必须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向传统音乐学习中国式的神韵,号召青年学子走出校园,走到广阔的民间,从根上吸取营养。在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同时,努力提高传统音乐的技术、艺术水平。
对于深入民间音乐才能获得演奏真谛的道理,无疑通过演奏才是最好的说明。闵慧芬先生特邀王珑女士作扬琴伴奏,演奏了一曲《二泉映月》。闵先生感人肺腑又独具江南地域特色的演奏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一曲过后,闵先生阐述了她多年致力于二胡演奏声腔化的努力。这缘起于上世纪60年代她受邀为毛主席用二胡演奏京剧唱段的经历。随后,经过她多年的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逐步找到二胡演奏应具有的角色感、语韵感、地方色彩感。演奏要如歌,强调和重视声腔艺术并运用到胡琴演奏中。闵先生的这一探索,实际上是将二胡艺术从另一种境界还原回这件乐器本真的生存环境,胡琴正是在为中国传统戏曲伴奏中发展起来的。还是用声音来说话,闵先生随即同特邀艺术家汝艺、王珑共同合作演奏了越剧中的唱段,非常生动的阐释了二胡演奏与中国传统声腔艺术的具体地结合。最后,闵先生借用了江南丝竹艺人一句口诀来总结合奏艺术的精妙之处,即你高我低、你简我繁,恰当让入、和谐高雅,丝竹江南、城镇农家。
闵先生的话音甫落,本届胡琴艺术节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于红梅宣读了闵慧芬老师受聘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的聘书,将本次讲座推向高潮。现场观众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高度评价了闵慧芬先生,温馨感人的一幕出现在讲座尾声。
(三)刘再生、王岳川讲座
本届胡琴艺术节的第二场讲座于2012年11月22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组委会特邀音乐学家、山东师范大学刘再生教授及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进行了以艺术境界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使听众得以领略在演奏背后深层的文化根源与人文意识。
刘再生先生是著名的音乐学家,跟二胡有着深深的渊“缘”,他与二胡界人士保持良好的联系,写过不少乐评及表演分析的论文,同时又培养了一些二胡名家,例如本届胡琴艺术节艺术总监于红梅女士就亲身受教过刘先生,相信刘先生对演奏家的境界有着独到的见解。
刘再生先生在讲座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境界是指人或事物的品位所达到的程度,凡艺术都有境界问题。以器乐演奏为终生奋斗目标的专业演奏家,音乐表现和音乐造诣所达到的时代高度就是演奏家的境界。刘再生先生借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说,对演奏家的境界做具体的阐述。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刘先生解释说唯有登高望远,才会一览无余。联系到艺术表演,如果演奏者不只知“闭门造车”,缺失理论修养,只能坐井观天。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刘先生阐释说任何一个演奏家的成名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结果,以演奏和教学为职业的人要有“不悔”精神,要做好长期为之奋斗的准备。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刘先生阐释这句是强调演奏要不断追求创新的境界。因此,三重境界说可以指导演奏家树立正确的艺术表演理念。
随后刘再生先生通过对技巧与台风的讲解,具体阐释了二胡表演所应达到的具体境界。刘先生认为技巧有高低之分,低级的技巧是指演奏的基本功,高级技巧是指基本功在演奏中的运用,演奏者不能以牺牲音色的纯净度去追求情绪,声音的纯净度、张力等等往往是演奏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讲解之余,刘先生请青年二胡演奏家闫国威拉奏了《长城随想》、《听松》、《江河水》等片段以说明音乐技巧的运用要将音乐意境充分表现出一种高度,这便是一种境界。
在刘再生先生眼中,演奏家的最高境界是悉心投入、物我两忘、浑然天成、琴人合一,让音乐演奏达到出神入化,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因此良好的台风、发自内心自然流露的舞台形象、与观众建立台缘等等是演奏高深境界的衡量标准。在刘先生娓娓叙述中,不乏举出当年观赏闵慧芬先生演奏的情境、轶闻,观众反响热烈。在讲座的最后,刘先生又请阎国威、许笑天合奏了一首由台湾当代作曲家作曲的二胡与手风琴重奏新作品《地球》。刘先生并不排斥运用新技法的新作,并不时地鼓励和提携年轻一代的演奏家,流露出的是一种海纳百川胸怀及对年轻后辈的关怀。
稍作休息后,王岳川教授带来了《中国文化与音乐境界》的主题讲座。王先生与二胡也是有缘的,他曾担任北大民族管弦乐的二胡首席,对二胡有着深深的情怀。王先生又是一位致力于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文化学者,曾在欧洲、美国、南美洲、印尼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工作,为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讲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在各地的孔子学院教授书法,传播中国艺术。王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中国的经济虽然崛起了,但中国文化的崛起还任重道远,文化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音乐则与文化、与人的和谐有着深层次的关系。此外,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对人心灵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临近讲座尾声,王教授动情地说道:“中国文化身份与音乐立场,要以中国情绪、中国情调、中国身份才能铭刻。音乐文化史一种深的态度、美的精神、诗的境界。音乐是精神唤起生命深层的外在形式,是一种心灵对答的过程。在阅读音乐本身是在阅读自身反观自己的灵魂。”
一场胡琴展演、两场专题讲座,观众犹如在欣赏一部传世胡琴音乐珍品,既有婉转低回的吟诵,又有高亢嘹亮的情感宣泄,让听众在虚实相间、刚柔并济中及体会到了艺术之实、人文之沃,徜徉在知识的收获与艺术的享受之中,感受背后深深的民族情愫与人文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