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首届北京胡琴艺术节开幕式音乐会后,11月20日当晚,名为“集韵汇珍”的胡琴艺术节第二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隆重上演,会场内座无虚席。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司冰琳女士担任此次音乐会的主持。
本次音乐会名为“集韵汇珍”,与音乐会曲目、风格的甄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概览节目单,音乐会上半场7首曲目为独奏或带小乐队伴奏,下半场3首大型曲目则由演奏家与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在刘炬的指挥下共同演绎。10首作品,却囊括了广东、陕北、豫北、蒙古等等不同地域迥异的风格,呈现了二胡、京胡、中胡、板胡、韶琴等多种胡琴不同的音域及音色,集成了本次音乐会丰富多彩的“韵”;而多位重量级胡琴艺术家尤其是闵慧芬、刘长福、赵寒阳等老一代艺术家的登台,更汇成了难得一见的“珍”。听众得以在高超的演奏技术中领略祖国广袤大地上孕育的多彩的音乐风情,这场“集韵汇珍”音乐会的精彩程度可想而知。
开场的《雨打芭蕉》由广东音乐重要音乐家严老烈传谱,作品鲜明地表现了广东音乐所特有的流畅自然、活泼明快的韵味,是广东音乐中广为流传的重要作品。当晚,伴奏乐队中除以往传统的扬琴、笛子、阮、中胡外,还加入了一把琵琶,乐队因此获得了更强的共鸣。田再励老师以高胡领奏,一幅岭南风情画随着音乐的进行缓缓地展开于听众的眼前。喜悦而轻快的气氛洋溢在音乐厅的每一个角落。
但这种气氛很快被一扫而空,陕北民歌《蓝花花》那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调将音乐会迅速带入了另一种情绪。当晚,取材自秦地(今陕西省)民间音乐的作品有两首,一首是1981年作曲家关铭根据陕北民歌《蓝花花》的主题音调和歌词中的故事情节,为二胡而创作的《蓝花花叙事曲》。作品借鉴了西洋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又融合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一些表现特点。二胡演奏家薛克的演绎动人至深,《蓝花花》的主题音调一出现,它所象征的悲剧与抗争的印象便进入了每一个人的心间。
另外一首是秦派二胡传承人金伟创作的《秦风》,取材自陕西戏曲,采用“散——慢——快——急”的结构,并加入了“连续下行颤滑”“下行回转滑音”等金伟在秦派二胡基础上独创的弓法,使该曲得以自如的表现西北人民奋发激昂的性格。演奏该曲的二胡演奏家是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朱江波,她拥有娴熟的技术和稳健的舞台风格,将西北黄土地上的精神风韵在一首《秦风》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具有强烈蒙族风韵的曲目同样有两首,分别是上半场的《蒙风》和下半场的《嘎达梅林》。虽然都取材于豪放热情的蒙族,但两首曲目给人的观感却大相径庭,《嘎达梅林》是由老一辈二胡演奏家陈御麟创作的中胡协奏曲,曲风及配器都较为传统,由著名二胡泰斗刘长福老师演奏,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协奏。中胡的音色较二胡更为低沉悠远,与蒙古的标志性乐器马头琴略有相似,加之刘老师曾在蒙古插队多年,对蒙古的风物人情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演奏《嘎达梅林》自然游刃有余,赢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而《蒙风》则是由新潮现代,大胆创新的二胡演奏家高韶青创作,甚至带有一点爵士的味道。当晚,他不仅使用了自己发明的韶琴带领多位来自各大音乐院校的青年二胡演奏家演奏《蒙风》,更在演奏中加入了电音,创造了音乐会的小高潮。
《豫北叙事曲》是作曲家刘文金于1958年创作的著名二胡作品,旋律借鉴了河南地方戏曲的主题,乐曲通过两个主题的对比发展,表现了豫北人民的精神面貌在解放前后所发生的本质变化。内容的对比与变化造成了音乐节奏的时整时散,速度的时急时缓。赵寒阳老师的演奏将运弓的弹性、流畅度和对不规则节奏的控制寓于乐曲的精神与内容中,婉转的旋律令人如痴如醉。
《夜深沉》的基础是乐曲以昆曲《思凡下山》折中《风吹荷叶煞》一曲中的四句歌腔。经过多位京剧琴师的加花、删简、紧缩、句末填充和变新改编而成,将原本小尼姑悲哀惋叹的曲调改成一支刚劲有力、充满激情的新型乐曲。当晚的《夜深沉》经过当代杰出京胡演奏家王彩云的演绎及古筝伴奏崔衫恰到好处的“托、包、衬、垫”,达到了刚柔相济的高度水准,大气磅礴,荡气回肠。
另一首与国粹京剧有关的二胡曲《逍遥津》是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曲目,它为在场的听众带来了一个重量级的名字,闵慧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她闵慧芬老师的二胡艺术就仿佛一座灯塔,激励着一代代学人的二胡梦想。更令人敬佩的是,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她不曾停下脚步,近20年中,闵慧芬老师做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创造:“二胡艺术声腔化”。《逍遥津》即是根据京剧老生高庆奎的唱腔移植的二胡作品,表现了三国时代汉献帝遭曹操逼宫时对曹操的切齿痛恨。为闵老师伴奏的是国家京剧院小乐队及著名京胡表演艺术家李祖铭老师。“用二胡来唱戏”,说起来简单,但在音乐的实际表达上,却涉及一系列弓法与技巧的处理。当晚,闵老师的二胡就像一位名角,随着乐队的伴奏进行了妙到毫巅的演唱,虽然没有叫好声,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都已被这别样的韵味征服。
下半场的开场曲目是一首改编自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同名曲。该曲首先由作曲家刘湲创作为板胡与交响乐队的作品,2012年,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白皓钰移植为板胡与民族乐队的形式。中国青年民族乐团的庞大编制使作品的高潮部分拥有了震撼人心的气势,著名板胡演奏家姜克美更将胡琴善于抒情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民歌的主题旋律在她的弓下获得了生命与精神。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同样由闵慧芬老师演奏。《哀歌·江河水》是著名作曲家杨立青根据民间管子曲《江河水》改编而成的一首二胡与乐队作品。他将二胡与乐队互相烘托的关系处理得层次分明,二胡的音色始终在乐队之前,能够被清晰地捕捉。闵慧芬老师的演奏亦为该曲增色许多。虽然已经年迈,但闵老师自有一份从容沉稳的气度,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也非常细腻,一代大家风范尽显无疑,一曲奏毕,全场听众用如雷般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位胡琴界顶级艺术家由衷的敬意。
继首届北京胡琴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后,“集韵汇珍”音乐会同样带给笔者惊喜与震撼。它令所有人看到胡琴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使每一个人发现胡琴与时代共脉搏所迸发的新的激情。聆听过这场名副其实的音乐会后,笔者相信,胡琴艺术必定将在一代又一代出色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流动鲜活的,常说常新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