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院主办的2012北京青年艺术节将于9月24日至28日举行,在9月20日下午举行的艺术节新闻发布会上,艺术节出品人我院院长王次炤、总策划副院长周海宏、艺术总监教务处处长徐之彤、音乐总监民乐系系主任于红梅和具体负责艺术节活动项目的音乐学系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向来自平面、网络、电视、电台的近30家媒体,介绍了艺术节的筹备情况、活动内容和主要特色。
北京青年艺术节的前身,是有着十余年历史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音乐节华丽转身为青年艺术节,意在凸显“开放”和“创新”之意。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精尖专业音乐人才为宗旨的专业音乐院校,崇尚经典和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创新的需要,学院越来越迫切的感到需要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需要走出象牙塔与鲜活的社会音乐生活接轨。而即将破茧而出的北京青年艺术节,则是这一思想的践行。发布会上,王次炤院长特别强调了北京青年艺术节的这两个出发点:一是超越音乐自身的藩篱,广泛地与其他姐妹艺术相结合,在不同艺术门类的交流与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更加绚丽的艺术火花;二是打开窗户,让校园音乐、专业音乐与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不同形式的社会音乐相结合,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并能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新音乐。通过“超越”和“打开”,让学生们更好地去观察、学习、吸收学院之外的音乐世界,并在这种观察、学习、吸收中,开阔视野,丰富涵养,了解社会,从而对自身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同时,通过举办艺术节,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并进一步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周海宏副院长用“青年”、“开放”、“综合”、“创新”、“高端”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艺术节的特点。“青年”意味着活力、朝气、自由。艺术节的演出活动均由在校学生策划、组织,活动的参与者也都是青年艺术家。艺术节上的活动内容,处处彰显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学院音乐厅举办的《玩·转音乐会》等等。“开放”是指广泛的吸纳了电影、美术、歌剧(《伤逝》)、舞蹈等不同的艺术类型,以及歌唱家龚琳娜、音乐人小柯、歌手常石磊、作家全勇先、文化人余韶文、青年导演王才涛等社会艺术生活中的先锋人物。有了“开放”就必然会形成“综合”。艺术节将携手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推出3场唱谈会、1场论坛,3场影展,8场形式不重样的音乐会。“创新”是艺术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青春气息的体现。艺术节上的“新”。既有创新、纳新,也有新策划、新作品、新形式音乐会。“高端”是中央音乐学院一直坚守的学术品格,“青年”、“开放”、“综合”、“创新”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产品,必须要高端。例如,本次艺术节除了有由我院优秀学生组成的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中央音乐学院EOS交响乐团、中国少年交响乐团参演以外,还邀请到了屡次获得世界合唱大奖的天津南开大学合唱团。而上述五个关键词最终呈现的,将是一个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青年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