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室内乐音乐节于2012年11月1日开幕,在为期九天的音乐盛宴中,第四场音乐会,马勒《大地之歌》尤为令人记忆深刻。这场音乐会安排了两部由勋伯格改编的室内乐版本的作品:德彪西名作——《牧神午后》,以及马勒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大地之歌》。指挥是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高健,乐队则由14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担纲。音乐会以牧神午后舒缓甜美、梦幻迷离的长笛独奏拉开了帷幕。
德彪西以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作,一首以“晦涩难解”著称的田园诗作为内容依据创作了《牧神午后》。这首诗描写了掌管森林与田野、半人半羊的牧神——潘神,喝多了酒,昏昏欲睡,又回想起曾经追求水仙女的情景,最终在温暖阳光下沉沉睡去的场景。在长笛独奏之后,以木管乐器为主的第一段音乐轻柔飘荡、光影闪烁、慵懒缠绵、情迷意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欲望与不满足感。乐曲中段情绪稍转活跃,开朗明亮,深情舒展,而慵懒缠绵依旧。随后乐曲进入再现段,虽有小提琴奏出短暂的明快旋律,但木管乐器变得更加慵懒倦怠、婉转低回。最后乐曲渐渐淡去、消失,却又有回声依稀传来。 闭眼聆听,很难想象这是由一群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演绎的。飘荡的旋律,迷离的和声,纤细的色彩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便是今晚的重头戏——《大地之歌》。
马勒《大地之歌》创作于1908年,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为歌词写作完成,这在西方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整部作品由六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歌唱人间哀愁的饮酒歌》,男高音演唱。音乐的感情起伏很大,渴望与绝望这一对矛盾的情感充斥着整个乐章。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女中音演唱。歌词描写大地上万木凋零的萧瑟景色,气氛晦暗。这个乐章的原诗作者无法确定,只能根据译音猜测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第三乐章《少年行》,男高音演唱。音乐中创造了一副诗意的图画,描写青春生活的快乐,表现马勒对青春生命力的赞美和怀恋。第四乐章《丽人行》,女中音演唱。歌词来自李白的《采莲曲》。乐章开始以年轻姑娘们采莲花开始,到了中间段落,转而描写一群轻男男子骑马奔向一群女孩,之后又返回到姑娘们采莲的情景。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男高音演唱。为了描写人酒醉的情形,故意把主题的音乐用半音阶来写作,从而形成了一副音乐漫画。第六乐章《告别》,女中音演唱。这是整部作品中最长的一个乐章,音乐长达三十多分钟,占整部交响曲的一半,表现出大地的永恒和生命不得不告别尘世的悲哀。歌词用两首唐诗衔接而成,分别是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这个乐章写得非常铺张,作曲家用音乐语言表达哲理性的内容,反映出马勒感到老之将至时面对生命的复杂情怀。他既赞美生命和大地,又怀着不得不离去的无奈,感情变化十分强烈。
勋伯格于1921年将《大地之歌》改编为室内乐版本——为女中音和男高音和14位演奏家而作for soli and chamber orchestra arranged (1921),其中保留了声乐部分的旋律和唐诗的歌词,将原来的乐队部分做了精简。由于女中音歌唱家的个人原因并未到场,当晚的音乐会临时做了调整,指挥高健先生将女中音声部的所有部分改为乐队演奏。本来是临时的仓促准备,结果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演出也得到了观众们一致的认可。这其中高健先生的临场指挥和调度能力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若不是他当天几乎凭一己之力的力挽狂澜,和学生乐手们的齐心协力,我们很难能够想象缺少一个重要声部的作品要怎样演出。这也证明了马勒的《大地之歌》在没有女中音声部的条件下,也依然能够焕发出作品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