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晚的首届国际三弦音乐周开幕式使我们领略到了三弦的古韵今声之魅力。它的散音松弛而旷远,让人想起远古之思,好似古琴般悠久,其高音则如天籁,有种飘渺多变之感,好似古筝般优雅。具有古琴之悠久,古筝之优雅,琵琶之活力,这便是三弦所带给我们的艺术表现力。
就历史而言,作为独立的器乐演奏的三弦又称弦子,三弦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弹弦乐器,它不仅可以独奏和参加民族乐队合奏,还多用于说唱和戏曲的伴奏,尤其在说唱音乐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在北方,各种鼓书,如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和陕北说书等,以及曲剧、吕剧、豫剧、山西梆子、评剧和京剧等,三弦都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我国在古代就有的古老弹拨乐器,其明初见于唐代,流传至今已有2前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就征发黎民百姓去边疆修筑有名的万里长城,为了调剂繁重的劳役,我国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种有柄的小摇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丝弦,制成了圆形、皮面、长 柄、可以弹拨的乐器,当时称为“弦鼗”。 这就是三弦的前身,最早在北方边疆的军队中使用。清代毛其龄《西河词话》曰:“三弦起于秦时,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鼓鼓,唐时乐人多习之,世以为胡乐,非也”。 上世纪50~80年代初期,曾经是三弦事业的辉煌时期。50年起,由于各地音乐艺术院校先后设立了大三弦演奏专业,一批学院派的演奏家和教育家的出现,使三弦的教学和演奏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规范化。加之三弦乐器自身的不断改革使得演奏技法更进步.
改革开放后直至今天,三弦一直以它独立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绵延持续。但是在今天它面临着许多压力,有世界性的也有本国自己的,三弦现在是门庭冷落,它的生存岌岌可危,就象音乐会除带给我们欣慰之外还有更多的思虑。
一、专业人员缺乏。建国初期三弦与其它民乐器一起曾经历过一个发展的高潮,演奏家们大大丰富了它的演奏技巧,使其从一种单纯的伴奏乐器变成了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但近些年来民乐的发展缓慢的现状,对三弦而言似乎又尤为明显:与二胡、琵琶等乐器相比,从事三弦演奏与研究的专业人员为数极少,演奏曲目的丰富与更新也自是难以为继。尽管现代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但只有叶小刚的《北京故事》等为数极少的作品运用了三弦,且都只是一般性的运用,
二、媒体导向有失偏颇。21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以及跨国直播卫星等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使大众传媒无论在传授互动性、媒介兼容性还是在频道丰富资源化上对三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许多人士中并不太多了解三弦,甚至是不知道这是个乐器,就在这时传媒的导向作用无疑起到勒重要角色但效果却是事与愿违的,将三弦丑化了。例如每当一有荧屏出现丑态人物,猪八戒、和申等便有三弦伴奏,而且曲调也是三弦乐器音调中最为吝啬的一面,在潜移默化中将三弦丑化。因而造成许多学生认为三弦并不“美”。音乐本身就是尽善尽美的,不尽善尽美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传播,是专业者门怎样去发挥出三弦的尽善尽美!
近半个世界以来,我国的民族器乐得到了很大发展,新人新作层出不穷,形势喜人。“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演奏艺术正成为当今民乐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民族乐器家族中的一员,三弦艺术要振、要发展,如何解决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
一、三弦进入课堂。今年3月,政府颁布勒:京剧进课堂,首先得到很好的回报,对于三弦学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而三弦作为中华艺术之瑰宝理应进入大学校园。将三弦引如高等学府,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套学生文化修养的必要手段,这项功垂青史的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缺德效用,但可谓任重而道远。要为之长期的努力。
二、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对于三弦的传承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国主流的中央电视台它是宣传三弦最好的阵地。像《民歌-魅力》栏目宣传原生态一样,应当举办一些介绍性三弦的节目,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进行宣传。
三、艺术的生命既在于继承更在于创新,在于更大限度地同这个时代合拍,达到与时俱进之标准。在当年多元的文化现象中,笔者以为,三弦音乐作品的创作可以大胆尝试运用西方音乐的作曲手法。在曲式、调式、和声技术上有所改变,也可以从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电子音乐,一切外来音乐中得到借鉴,为我所用,给民族音乐的创作注入新的血液。但全盘西化,纯粹模仿是不足取的,那样会彻底丢掉我们的民族特色。因此,新作品既要具有时代感又要符合我国听众的审美习性和音乐口味,这无疑是给当代的作曲家提出了新课题。
三弦寄予勒太多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它的消逝牵动勒太多古代人类的感动事迹,21世纪是个不寻常的世纪,希望它会给三弦乐器带来不平常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