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山流水,到寒鹊争梅。河南板头曲的壮美与情韵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不管是在民乐普及的“十大名曲”,还是专业院校一些专业老师学生的必备曲目,河南板头曲都不可或缺的出现在其中。然而,绝大多数听众和演奏者对于河南板头曲的了解仅限于其基本的演奏法和乐曲的一点小典故。而对河南板头曲的悠久渊源和乐曲丰厚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
11月11日下午,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研究的学术报告《河南板头曲的来龙去脉》以及示范演出作为本届三弦国际音乐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由音乐学系周青青教授主持进行。在前半部分的学术报告中,主讲杨华一先生具体又生动的为大家讲述了河南板头曲的历史渊源与它的风格特点等。演讲过程中,杨华一先生还手拿折扇,在河南大调曲子民间艺人张流长先生的三弦伴奏下,示范演唱了河南大调曲子的片段。
河南板头曲,是说唱音乐大调曲子开板之前演奏的纯器乐化的乐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较为成熟的脱离了声腔的器乐重奏或独奏曲。三弦、琵琶和古筝做为板头曲最主要的演奏乐器,都有不少流传广泛的独奏与重奏作品,其中三弦最为主要。其演奏法“划揉和大撮”浑厚质朴以及四、五、六度大跳的流动铿锵形成了河南板头曲独特的艺术风格。优雅却不清高,悠扬又不媚俗。
在11日下午的第二个环节,是在演奏厅举行的河南板头曲的示范演奏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头曲)传承人宋光生先生与其弟弟宋光林先生、儿子宋涛先生,分别演奏古筝、三弦、琵琶。为大家带来了最原汁原味的板头曲音乐。演奏的曲目有《陈杏元和番》、《寒鹊争梅》、《山坡羊》等名曲。同样的乐曲,在这些民间艺术家手中才演绎出其真正的韵味。
11月13日上午,是由民乐系樊薇副教授主持的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研习工作坊。校方安排了两组学生向宋氏家族学习板头曲的演奏。曲目分别是庄重的宫廷乐曲《慢引》和轻快活泼的《寒鹊争梅》。两组专业学生都有十分强的能力,在短时间内将重奏曲目流利的合作下来。然而板头曲最注重的韵味,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就很难演绎的正宗了。宋先生在教授之前,先详细的讲解了每首乐曲的背景,正可谓是一曲一故事,才能才使得板头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如此丰富、真挚、动人心弦。
优雅却不清高,悠扬又不媚俗。河南板头曲有着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却一直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次国际三弦音乐节对于板头曲、对于三弦艺术是个好的开端,相信这些珍贵的文化艺术在众人的努力下必定会再次散发出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