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2012第二届国际三弦音乐周-> 新闻动态 -> 正文
会议论文之九:内蒙古•二人台音乐与漫瀚调中三弦的特点

内蒙古·二人台音乐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二人台与漫瀚调的起源既流行范围;

二、二人台与漫瀚调的特点与内涵既三弦在其音乐中的特点。

  

第一部分:二人台与漫瀚调的起源既流行范围

  二人台艺术萌芽于晋、陕、冀地区,形成和完善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内蒙古“敕勒川文化”和“西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台是一个小剧种,漫瀚调是一个民歌歌种。(漫瀚:蒙语译音,意思是沙漠)。二人台与漫瀚调都是由蒙古族艺术家首创的,为蒙汉人民共赏、共唱的民间小戏和民歌。它们是一对并蒂莲,是盛开的民族之花。

  有一首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民歌产生在公元400年左右的北魏时期,当时生活在阴山脚下的敕勒民族,能歌善舞,唱出了这首歌。后被宋代的郭茂倩收入他的《乐府民歌》,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敕勒川就在“阴山下”,阴山西起狼山,经乌拉山、大青山、大马群山,然后插入燕山山脉。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50至100公里。这座山的显著特点是南边陡峭,北边平缓,像一堵风墙,挡住了北来的风,因此,出现了前山后山两种地貌、两种气候。前山的无霜期可以达到160天,后山只有110天。在前山这片平原上,南有黄河,北有阴山,地势平缓,土质肥沃,宜农、宜牧、宜林。其范围包括:呼和浩特市全境、包头市全境、巴彦淖尔市的中东部、乌兰察布市的西部、鄂尔多斯市的黄河两岸。这片土地既是草原和中原的结合部,又是蒙古族和汉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产生过昭君文化,产生过鲜卑文化。明代(1572)土默特首领阿勒坦汗引进农耕文化,引进小手工业,大量兴建“板申”(蒙语译音,村落)。万历三年(1575)筑城,万历皇帝赐名“归化”,人们称之为“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最早的名称)。由于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人口的聚集,在这里出现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汇的局面。无独有偶,在近代,伴随着移民潮,晋、陕、冀移民大规模北移“走西口”。大家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一是闯关东,二是下南洋,三是走西口。闯关东是山东人闯过山海关到了东北;下南洋是飘洋过海到了东南亚;而走西口则是晋、陕、冀人走到内蒙古地区。

  为什么叫“走西口”,众所周知我国的长城从东到西有上千个口子,其中最大的有喜峰口、古北口、独石口、张家口和杀虎口。张家口为东口,杀虎口为西口,走西口就是过长城出口外,来到阴山脚下,凭着汉族的真诚、蒙古族的宽容,在敕勒川地区演绎出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这个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二人台。艺术家们还把二人台分为东路和西路。东路过张家口,西路过杀虎口,还有过黄河渡口进入鄂尔多斯地区。

  汉族的移民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农耕技术和经验,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习俗与民间艺术。由于文化生态的改变在这片土地上产生了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蒙汉人民在“闲暇”和“节庆”的时候,人们围坐在一起,艺人们竞相献艺,在笛子、扬琴、四胡、三弦的伴奏下“打坐腔”唱“蒙古曲儿”,十分红火热闹,受到了蒙汉人民共同的欢迎。

  什么叫“打坐腔”呢?“打坐腔”就是流行在晋、陕等地用简单乐器笛子、扬琴伴奏的民歌演唱叫“打坐腔”。而鄂尔多斯也有“坐腔”,那是准格尔旗、达拉特、土默特等地,用四胡、三弦伴奏的“坐腔”。

  在长达100多年的“蒙古曲儿”演唱中,渐渐地产生了两种新的蒙汉文化交融的艺术整合,那就是光彩夺目的二人台和漫瀚调。

  什么叫二人台?它又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呢?

  光绪初年(1875)在土默特右旗,有一个蒙古族艺人、叫云双羊,他把“打坐腔”唱“蒙古曲儿”这种形式与春节期间闹社火、扭秧歌结合在一起,把“打坐腔”唱“蒙古曲儿”的男女对唱改为化妆表演,还加进了舞蹈动作,并且表演带有故事情节的曲目,表演者多为两个人,他们手持扇子、霸王鞭、手绢、边唱边舞;把锣鼓伴奏与“打坐腔”的丝弦伴奏合并为一个乐队;改春节活动为经常活动。进而发展成为游动演艺小班,这就是二人台最初的原始形态。因为表演者是两个人唱一台戏,所以,人们自然称之为二人台。

  二人台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爱好“打坐腔”唱“蒙古曲儿”和会耍社火的穷苦农牧民纷纷效仿,组织演艺小班,演出糊口。往后,在半职业化和职业化的进程中,他们不断地吸收其它的民歌,如山曲、漫瀚调、爬山调、码头调、门楼调和蒙古族民间音乐。并且有了师承关系。还编创了许多的剧目和牌子曲。剧目有《打后套》《转山头》《水刮西包头》《水淹坝口子》;牌子曲有:《海莲花》《阿拉奔花》《三百六十只黄羊》《森吉德玛》《巴音杭盖》《喇嘛苏》《乌岑花》等。如今,有些牌子曲的母体(原生态)蒙古族民歌仍然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族群中存活着,流行着。这为民族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依据,二人台不同凡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人台是蒙汉文化艺术交融的结晶,也是构建蒙汉人民和谐共处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载体,是象征着民族团结的一支艺术奇葩。

  二人台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草原,深深地扎根于老百姓中间,是雅俗共赏的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种。

  2006年,二人台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传承人是内蒙古二人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武利平。接着内蒙古的土默特右旗、山西省高阳县、陕西省府谷县,河北省康保县先后被文化部列入“二人台之乡”,2012年(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经社会科学院论证后,确认二人台是蒙元文化的一份子,在第九届“草原文化”节上把二人台展示给全国、全世界。

  目前,二人台广泛流传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陕西省北部,山西省晋北,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和宁夏黄灌区。其覆盖范围大约有90多个旗、县、市地区,人口大约为1500多万。仅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覆盖面就有40多个旗、县、市,人口100多万,占内蒙古人口总数的40%左右。

  二人台是一种跨地域,跨文化,跨民族而存在的文化艺术,跨地域指广泛的分布区域晋、蒙、陕、冀、宁;跨文化指超越了中国民间一般小戏生成发展的模式;跨民族指艺术的创造者、表演者和受众群体中有蒙族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第二部分:二人台与漫瀚调的特点与内涵既三弦在其音乐中的特点

(一)、三弦在二人台唱腔中的演奏特点

1、二人台唱腔的形成

  现有二人台唱腔200多首。

  唱腔是在“打坐腔”的基础上形成的。

2、二人台唱腔的来源

  二人台的唱腔具有民歌的特点,而唱腔的来源大致为八个方面的民歌:

(1)陕北民歌《五哥放羊》《十爱》《十星墩》《送七哥》《串河湾》等;

(2)山西民歌《珍珠倒卷帘》《卖扁食》《小寡妇上坟》《盼丈夫》等;

(3)河北民歌《画扇面》《五月散花》《小放牛》等;

(4)蒙古族民歌《海莲花》《阿拉奔花》《森吉德玛》等;

(5)山曲《栽柳树》《打樱桃》等;

(6)爬山调《割莜麦》《乌梁素海》等;

(7)码头调《报花名》《叹十声》《爬楼》《尼姑思凡》等,码头调也是“打坐腔”的一种,是独角戏的前身,类似抹帽戏;

(8)门楼调《孟凡云》《康老八》《小五点》,门楼调类似乌力格尔。

3、二人台唱腔的特点

  二人台唱腔的特点是男女同腔同调。

4、二人台唱腔的形式

  唱腔的形式为板式变化体,一般为“亮调、慢板、流水板、快二流水板、捏子板”。

  亮调:戏曲音乐叫散板,是由蒙古族长调衍变而来,结构为自由节拍,按戏曲称谓无板无眼。什么叫做板眼?一强一弱为一版一眼,无板无眼就是没有强与弱;

  慢板:4/4拍为一板三眼(d=40);

  流水板:2/4拍为一板一眼(d=80);

  快二流水板:2/4拍(d=100);

  捏子板:1/4拍为有板无眼(d=120以上)。

  二人台《走西口》是二人台的一个代表剧目,与晋、陕、冀移民走西口同名。二人台《走西口》的音乐,1亮调(哭板):悲伤、凄婉、绝望、哀怨。三弦演奏时运用“长滚”并且用蒙古族长调的演奏技法:实滚于虚滚再配合揉弦和乐句尾音的下滑,來模仿哭泣的状态和剧中人物内心的感受。2慢板:忧伤、委婉,有诉说不尽的祈盼,用我们方言形容“掏心挖水”的哭诉。3流水板:当音乐从慢板转到流水板的时候,音乐形象突然从悲伤转入较轻快的状态。三弦用“马步弹奏法”再加一些装饰音填满腔(马步弹奏法:这在蒙古族乐曲中是最常见的,其方法就是连续使用(后十六分音符)XXX XXX节奏型,前两个音为弹奏,后一个音为挑奏,对表现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那种骏马奔驰的形象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大多用于轻欢快的乐曲)。下面我们把《走西口》的亮调、慢板、流水板、快二流水板、捏子板联起来演奏一下。

  示范(一)《走西口》。

  以上是二人台唱腔的形成、形式和来源。下面介绍漫瀚调的特点。

  

(二)、三弦在漫瀚调中的演奏特点

  漫瀚调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用汉语填词演唱,这就是漫瀚调的一个特点。演唱者往往是即兴编词,而现编的歌词上口押韵,以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现编现唱,生动有趣,见物发端,连类引发,往往博得现场观众的喝彩与青睐。

  三弦演奏漫瀚调常用的两种演奏技法:一是用马步弹奏法,示范(二)《打渔划划》,F调;二是用同音联奏法,示范(三)《合彦梁》,bE调,在每一段音乐的形象中,始终都有一种在草原上骑马的感觉。

  在漫瀚调中有一类叙事歌曲不能用上述两种弹法,而是采用戏曲唱腔中的润腔的方法来刻画音乐形象,示范(四)《刮野鬼》,C调。

  前面介绍了三弦在演奏二人台唱腔和漫瀚调中的特点。现在介绍

  

(三)、二人台传统乐队的成员及其特点

  二人台传统乐器主要有笛子、四胡、扬琴、三弦,外加梆子、四块瓦。

  笛子:俗称枚,是六孔平均孔的曲笛,音色洪亮厚实,演奏技巧丰富,因此乐队以笛子为主,被称为二人台“骨头”。演奏者可以利用气、指、舌、唇等控制和配合能吹出各种“花字”(装饰音)。

  四胡:俗称四股子,音色清脆、缠绵,与蒙古族四胡区别不大。只有演奏方法要求二人台四胡一弓一字,变化把位,提高八度与笛子配合,起到满腔的作用。

  扬琴:俗称打琴,演奏方法是八度和音和跳进音程。节奏性强,能起到调节和稳定节奏的作用。

  三弦:箫达日格(蒙语译音),声音宏亮、洪厚、音色纯正;可作为中低音乐器使用;三弦节奏性强,特别是用弹棒弹奏,其特点更为突出,常用的演奏方法:1、用马步弹奏法(XXX XXX);2、同音联奏法,(XXXX XXXX)。

  梆子:起指挥作用。

  四块瓦:是二人台乐队中特有的打击乐,音色清脆悦耳,可打出或轻或重,或紧或疏的不同节奏音响,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

  

(四)、三弦在二人台牌子曲中的演奏特点

  二人台牌子曲是二人台独立的艺术组成部分,也是二人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牌子曲100首左右。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可作为丝竹乐单独演奏;另一部分可作为剧目中的间奏音乐或作为故事情节的气氛音乐。

1、二人台牌子曲的形成

  二人台牌子曲要早于二人台的形成。

2、二人台牌子曲的来源

  二人台曲牌源于多方面,既有古乐曲遗存,也有从蒙古族民歌和汉族民间音乐中衍变而来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是由于本地的习俗,出丧、谢土或婚嫁喜事,往往是和尚、道士、鼓吹艺人与二人台小班同时被邀请到场表演,因此佛、道、吹腔、晋剧曲牌都被吸收为二人台牌子曲。

3、二人台牌子曲的特点

  在传统演出活动中,牌子曲演奏是开场节目,既起着“开场锣鼓”吸引观众的作用,又是器乐合奏可供欣赏。在长期演奏实践中,使这些乐曲有了统一的独特演奏形式与风格特色。演奏时有一个惯用的板式规律,即由慢到快、反复多遍,到最后一个乐句前戛然而止。再放慢句尾,长音结束。

4、二人台牌子曲的形式

  二人台牌子曲的形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快二流水板、捏子板”。

  慢板:往往是旋律婉转、典雅、高低起伏跌宕、跳荡悠扬,极为动听。

  流水板:是在慢板的基础上渐渐加快速度,火爆、热烈、奔放。

  快二流水板:在逐渐加快速度后,减少经过音,并简化旋律,老艺人叫简字。

  捏子板:只保留骨干音。

  当牌子曲由慢渐快,节奏性加强,气氛愈加热烈,其效果火爆又不失优美,粗旷而不失细腻,这种演奏方式使观众既能欣赏到牌子曲的优美婉转的特点,又能充分感受到牌子曲的跳荡、奔放的热烈气氛与特点。在此只示范一段作为场景音乐或特定情节的曲牌《鬼拉腿》,三弦在演奏这类曲牌时采用的是张扬、夸张的手法刻画这类音乐形象,示范(五)《鬼拉腿》,bB调。

  二人台牌子曲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走西口”音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原汉族移民音乐文化与鄂尔多斯高原文化和草原音乐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艺术结晶,它既能体现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黄河两岸这一特殊地域音乐文化现象的突出特点,又能表达这一特殊地域蒙汉人民共同喜爱、共同拥有的音乐形式的审美特点。2007年二人台牌子曲被内蒙古自治区批准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三弦演奏二人台“硬码戏”音乐时能发挥出它的特点

  二人台“硬码戏”:是以唱为主的戏。能彰显演员的嗓子和唱腔的功夫,因为二人台唱腔是男女同腔同调的,所以要唱好一出二人台“硬码戏”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用《五哥放羊》这段唱腔来展示三弦演奏这类音乐的特点。示范(六):五哥放羊,F调。

  (六)、三弦演奏二人台“带鞭戏”音乐时的技巧。

  二人台“带鞭戏”:是二人台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特点。三弦在演奏这类音乐时多用各种滑音(包括上滑、下滑、虚滑、实滑、回滑等技巧),以达到模仿男女声唱腔的风格与特点。

  二人台“带鞭戏”《挂红灯》的旋律明亮欢快,热烈奔放,唱腔音乐一气呵成。尤其是流水板,优美委婉,示范(七):“挂红灯”。

  二人台戏曲

  二人台的戏曲音乐能使三弦发挥出人物化个性的特点。

  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是一旦一丑两个人,以现实生产、生活为题材,以爱情为主题,边唱边舞,随着剧情的发展,由两个人变为三人(仍然叫二人台)。这第三个人就是男旦(彩旦),并且出现过好多男旦,还出现了男旦名角(武利平,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二人台男旦的出现更彰显了三弦在二人台戏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舞台上的表演形式在变化,戏曲中的音乐也在变化,三弦就成为刻画男旦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段,并且能够准确的刻画出剧中男旦(彩旦)这类人物风趣、诙谐、幽默、滑稽的音乐形象。

  示范(八),《喜上喜》。

  

    结束语:三弦的魅力决定了它的生存与发展,只要我们三弦人不断的坚持、不断的努力,它将会在我国民族器乐的百花园中大放异彩!

  

参考书目: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内蒙古卷》上下册,中国ISBN中心出版,ISBN 7-5076-0189-7/J·180,2001年3月北京第一版。

《二人台·山曲经典》上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ISBN 7-104-02135-3,2005年7月北京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二人台通要》,吉林省出版集团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出版,ISBN 978-7-80626-526-0,2009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中国民间艺术大词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版。

《二人台牌子曲选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内蒙古戏曲资料汇编》第一辑。

《包头市文艺史志资料汇编》第一辑。

《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绥远通志稿》

《内蒙古二人台艺术高层研究会文选》,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内蒙古二人台学会编。

 

 

 

作者:白金虎 文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2-12-03 10:28:42    发布日期:2012-12-03 10:15: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