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蒙古族是分布在东北亚大陆上的一支音乐文化富饶多姿的民族,蒙族音乐中的长、短调民歌又是情感细腻并具有典型蒙族文化标志的音乐载体。蒙族三弦作为蒙族音乐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无论边弹边唱的说唱艺术,还是以反映蒙族马文化的器乐曲都是中国三弦演奏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音乐瑰宝。
二. 蒙族风格性三弦乐曲
根据2007年6月12日——15日的首届国际蒙古族三弦艺术研讨会上的论文集中所提到并整理的蒙族风格性三弦乐曲有:
传统三弦独奏曲:《阿都沁阿斯尔》、《古日奔阿其图》
现当代创作乐曲:《欢乐的牧民》、《森德尔姑娘》、《草原情思》、《快乐的牧马人》、《牧马人》、《草原晨曲》、《万马奔腾》等。
三弦与四胡二重奏:《纯洁的姑娘》、《伊盟民歌三首》等。
这些乐曲集中体现了蒙族人民豪气与柔情、朴实并含蓄的民族情怀,尤其是置身于自然中载歌载舞、放声高歌的音乐形象,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表达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三. 蒙族风格性三弦乐曲中的常用技法
蒙族音乐的风格十分典型,比如:
1. 蒙族音乐节奏型多用前十六后八或前八后十六,蒙族舞蹈音乐的律动性强,不繁杂。
2. 乐曲中多用长滚(这里指的是用汉族大三弦代替弹棒),滚奏的密度大、力度强、强弱对比明显、音乐层次非常丰富,用来模仿长调演唱者浑厚、嘹亮的嗓音,常用来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怀与歌唱,音乐风格低沉、深邃,扣人心弦。
3. 在长滚的同时,左手多用TR即连续打音配合着右手的滚奏,模仿人声的自然颤音。
4. 在歌唱性旋律中,还使用倚音、滑音、波音等左手的技法,模仿人声的真假声换气,跌宕起伏的音乐内涵。
这些突出的音乐性格辨析度很高,很容易让听者分辨,那么要准确地诠释蒙族音乐性格,就需要在选择演奏技法、演奏音色、演奏速度等方面仔细斟酌。
四. 当前三弦音乐文化与三弦演奏艺术的普及程度
从三弦发展历史的角度看,三弦的音乐文化处于它自身发展低谷的阶段,然而它的演奏艺术形态却深深的植根于各民族、各种不同的曲种、乐种、剧种当中,扮演着重要艺术地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当前三弦器乐表演艺术(不包括三弦伴奏艺术)普及的不足,使得三弦演奏及三弦音乐文化两个方面都有着很大教育空间,这就需要有大量的音乐教师做为三弦音乐文化传承者和普及者,在中小学音乐课中无论作为音乐赏析或是课后特长班,经过长时间的传道授业从而改善三弦在普及音乐教育中的不足,甚至是误解。
五. 三弦专业在首都师范大学教学课程的设置
首都师范大学的三弦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分为两个部分:师范类、表演类。
1. 师范类学生的学习,以钢琴、声歌、教育学为主要学习目的,另外辅修一门第二乐器,由学生进入本科后自由选择。
2. 表演类学生的学习,与专业音乐学院类的学习方式近似,根据学生所考取的音乐表演专业,主修器乐表演。
根据这两类学生的学习目的以及主修方向上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学生演奏器乐的能力。本人认为在教材选择、学习方法和掌握程度的性质上采取完全不同方式。
六. 蒙古族三弦乐曲师范院校教学中的原则和实践
具体教学实施的原则和实践中,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术采取相互倒置的方法。具体如下根据学生演奏的实际水平和知识的广度,因材施教,我个人认为:
师范类学生以全面的掌握和准确的区分蒙族三弦乐曲的风格首;以能够正确的解析和掌握如何科学的练习蒙族三弦乐曲的演奏技法为核心学习内容;以较为熟练的实际演奏为辅。
表演类的学生以准确的演奏风格和娴熟的演奏技巧为首;以掌握如何科学的练习蒙族三弦乐曲的演奏技法为核心学习内容;以培养有情趣、有品位的审美趣味为辅。
蒙族风格三弦乐曲 |
辨析风格 |
教学能力和练琴方法 |
实际演奏水平 |
审美趣味 |
师范类学生 |
准确辨析 |
强、较好 |
一般 |
适中 |
表演类学生 |
准确辨析 |
强、强 |
高 |
好 |
七. 综述:
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综合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与教学的能力。尤其对于蒙古族三弦音乐的学习,应当在学生初学阶段,就掌握其音乐特点、抓住音乐风格的个性,逐渐地把训练学生既能演奏又能授课作为主要学习目的,实现常常在教育中提到的“两条腿”走路。
我希望通过漫长的普及教育为三弦演奏艺术美好的明天,培养新的普及教育工作者,这需要点点滴滴的汇聚、积少成多的力量。这种连环式的教学模式,将不断的注入三弦演奏艺术新的血脉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