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2012第二届国际三弦音乐周-> 新闻动态 -> 正文
会议论文之一:来自蒙古族音乐的感动

  首先,我非常感谢中央音乐学院为三弦举办的这次高质量的、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学术活动,非常感谢谈龙建女士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感动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权威解释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的同情和向慕。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得是:蒙古族音乐感动了我一生。几十年来,每每有机会倾听或是观看蒙古族的音乐或是歌舞,草原的风格、草原的精神总是在深深地打动着我,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总是在牢牢地吸引着我,蒙古族音乐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节奏悠长,歌唱草原,赞美骏马,赞美生活,充满了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可以说,蒙古族音乐以特有的魅力让我迷醉,让我倾倒,让我一生感动。感动的结果,就是鞭策、激励我创作了一首三弦独奏曲《牧马人》。那么,究竟我是如何被感动的?以下用我一生中的三个阶段来告诉大家。

 

  第一阶段是我的青少年时期(大约是1964----1977)。在这个阶段中,我主要是接触、认识、学习并深深地喜欢上了蒙古族音乐。至今使我念念不忘的至少有以下5个记忆:

 

  1、1964年出版的电影《东方红》里胡松华先生演唱的一首《赞歌》,嘹亮、舒展的歌声一下字就把我引向了令人向往地、神秘地、无边无际地大草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那首歌,我不仅喜欢唱,而且还跳过舞蹈,为板胡独奏曲伴奏过,因为他们见到毛主席了,当时感到草原上的红卫兵很神奇,英俊,幸福,小时侯非常崇拜他们。

  3、1965年,我们县响应中央号召,学习内蒙古经验,成立了"乌兰牧骑"。队伍短小精悍,个个一专多能,吹、拉、弹、唱、舞无所不会。当时,我们这些"小粉丝"们非常的羡慕和鼓舞,大家以此为目标,都在努力学习器乐、舞蹈,争取有机会能被选拔到县乌兰牧骑(后来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4、"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可以说感动了整整一代人。48年前,龙梅和玉荣为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拼死搏斗,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她们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谱成歌曲、写进课本。她们的英雄事迹非常动人,非常感人。特别是在七十年代,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深入蒙古包创作演出了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媒体大幅宣传,广播电视时常播放,一个庞大的、西洋乐器组成的中央交响乐团给琵琶作伴奏,气派大,轰动大,令人羡慕,为民乐争气。我试着用三弦弹了弹这个曲子的主题,觉得也很有感觉,也有三弦的特点,也觉得很神气。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个这样的乐队也给三弦伴奏一下那就更神气啦!

  5、芭蕾舞剧《草原儿女》,在六、七十年代,是很受欢迎的一部舞剧,后来还拍成了电影。我跳过选段,更喜欢这个舞剧的音乐。尤其是舞剧音乐里三弦的出现,给我的鼓舞是非常之大。现在重听这部舞剧音乐时,给我的感觉仍然是催人奋发,长三弦志气。

 

  第二阶段是我在大学里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四年(1978----1982)。这个四年对我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大学里科学、规范的专业教育,让我对蒙古族音乐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特别是在阎定文教授的教导下,使我对于蒙古族音乐中的三弦、曲目、演奏技巧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运用。这个阶段的学习特点有三:

 

  第一点,在音乐理论课堂上的学习,使我感到与蒙古族音乐越来越近。在乐理、视唱练耳、和声配器、歌曲创作、音乐欣赏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蒙古族歌曲和乐曲的魅力使我着迷:《牧歌》、《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等对我了解蒙古族长调、及其历史人物、事件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在三弦专业课的学习上,使我感到与蒙古族三弦越来越近。在三弦专业课中,阎定文教授特意对我增加了大量的蒙古族三弦曲目的教学。特别是胡力雅琪老师录制的一整盘《内蒙民歌》给我的影响最大,使我受益最深,我下的力气最多。胡里亚琪老师演奏的内蒙民歌,慑人心魂,动人肺腑,强弱有致,虚实结合,韵味十足,让我百听不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至今难忘的曲目有:《伊盟民歌》、《公社的枣红马》、《三岁海溜马》、《诺恩吉娅》、 《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等。还有胡力雅琪老师录制的唱片《牧马青年》,至今我都珍藏在身边。

  第三点,《森德尔姑娘》的演奏,使我感到了与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近。《森德尔姑娘》、《边防骑兵》等乌日古木拉老师创作和演奏的三弦曲,给三弦独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音乐会上的演出,效果好,受鼓舞。

 

  第三个阶段是大学毕业后我到山西省歌舞剧院、省文化厅、省政府等单位工作期间(1983----2003)。这个阶段,后来虽然我从事了行政管理,但是我对蒙古族音乐的学习没有停,我接触到的有关蒙古族音乐的机会和范围可以说更大了,更多了,更广泛了。

 

  比如: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在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工作期间,负责组队参加两年一次的华北音乐舞蹈节,内蒙古自治区歌舞剧院每次都带来具有蒙古族艺术特色的作品很多:《盅碗舞》、《挤奶员舞》、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还有舞剧等等都非常经典,每次我都一个不拉的认真学习、观摩,感受其中的精神。

  还如:九十年代我在山西省广电厅工作期间,几乎每年的夏季,都要到乌兰察布盟同行那里开展交流活动,彼此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谊。在辉腾锡乐草原,奶茶美酒,热情的酒歌,矫健的舞步,去一回让我们感动一回,令人难以忘怀。

  再如:最令我难以忘记的一次出访演出是,1989年10月,当时我在省文化厅负责一个艺术团到英国达比郡访问演出,当地许多居民每当看到我们,总是:"成吉思汗"、"瓷器", 还不时地竖起大拇指。特别是感到英国人对于我们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尊敬和赞美,对我的震撼太大了,更使我感动。其后伴随着电视剧《成吉思汗》、《嘎达梅林》、《东归》等有关蒙古族影视作品的出现,让我有机会在现代科技的展示下多方面地领略到蒙古族历史上的厚重和音乐上的魅力。

  再比如,腾格尔先生创作并演唱的《蒙古人》、《蓝色的故乡》、《天堂》等几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歌曲,可以说把蒙古族音乐普及到了五湖四海,传唱到了千家万户,推向了一个时代的最高潮。这几首歌曲,可以说对我的影响也达到了极致,每当我弹起《蒙古人》这首歌曲的旋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就象喝了香飘四溢的奶茶和美酒一样的美。

  从以上三个阶段来看,我对于蒙古族音乐的感动,不是一天、两天的激动,而是长达近五十年的感动;也不是一件、两件事情的巧遇,而是无数个事件和长达五十年时间的长期积累和追求。在我这三个阶段中,我认为每个阶段都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从中也可以看到,我对于蒙古族音乐的学习也是顺理成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第一个阶段,草原上动人的故事和音乐上的魅力感动了我,吸引了我,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蒙古族音乐;第二阶段,比较系统的正规教育,为我用三弦演奏和创作具有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作品,打下了基础;第三个阶段,广泛的接触和欣赏到许多优秀的蒙古族艺术作品,使我对于蒙古族音乐和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热爱蒙古族音乐的情感也达到了一种炽热的程度。可以说这个阶段,是激发我用蒙古族音乐创作三弦独奏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三个阶段的不断积累、不断强化,从认识到喜爱,从喜爱到感动,从感动到创作,一直到 2003年初,三弦独奏曲《牧马人》的问世。这就是我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蒙古族音乐的具体实践。

  最后,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没有蒙古族音乐,就没有我的一个完整的音乐人生;没有来自蒙古族音乐的感动,就没有我这首三弦独奏曲《牧马人》。

  以上是我学习蒙古族音乐的心得体会,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附:"创作《牧马人》的简单说明"(根据时间酌情安排)

  三弦独奏曲《牧马人》,是我在2002年末到2003年初创作的一首三弦独奏曲。整个曲子的结构,基本上是复三部曲式,用了两个调:F、降B。全曲共分6段。由[引子]、[古朴遥远的主题]、[欢快的牧马人]、[华彩段]、[载歌载舞的牧马人]、[勇猛无比的牧马人]等6个段落组成。

  整个曲子的主题是:

      

  1、在[引子]中,用了三个八拍的"后十六"节奏型,把音高设计在三弦老弦的高把位上,用以模拟马蹄声。我采用这种演奏方法的目的,是用于模拟急促、矫健的马蹄声,为此曲增加一些动的色彩,活跃的气氛和草原的信息。渐强的马蹄声,似乎是从广阔的草原由远而近奔驰而来。这种演奏方法,是我从阎定文老师改编的《我是人民小骑兵》和胡里亚琪老师那里借鉴来的,我认为用得还比较恰当。在[引子]中17-24小节,为了寻找"骏马"在奔驰中那种威武、雄壮的音乐形象,在三弦上寻找出演奏"马蹄声"的能够出新的效果,我采用了"后十六"节奏型加"绞弦"的演奏手法,放在了第六把位。三弦子弦的钢丝本质和中弦的尼龙缠弦交织在一起,弹奏出来发出的声音,同[引子]前16小节的"马蹄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在第二段[古朴苍劲的主题]部分,我借鉴了古琴的摸、滑的技巧,付之以三弦上独特的揉弦技巧,形成了为我所用、为我所需的演奏效果。意喻告诉人们: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古老、彪憨的民族,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民族。这段主题乐段用这种手法的奏出,像是从苍穹天际而来,它伴随着宇宙的神秘,象征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从三弦上发出的近似古琴的声音,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浑厚有力,古朴雄浑的豪迈之感。

  3、在[欢快的牧马人]这一段中,我试图将"镜头"从古朴遥远的凝望中,一下子拉回到现实,拉回到广阔无际、百草茂盛的大草原,将一片欢乐的草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后十六节奏型的主题,衬托着欢快的节奏,运用撮、分、摭、轮、扫等演奏技巧依次展开、变化,表现了感情丰富、热爱生活的牧马人在草原上幸福生活的欢乐无比的情景。实际上,这一乐段是[古朴遥远的主题]乐段的一种紧缩。到了31-48小节,我将"扫"、"拂"这种传统技巧付之以新的表现内容:以分解型的音型,以"扫"和"4指轮拂"为基本技巧,将三弦与打击乐之间遥向呼应形成一体,在[花彩段]到来之前,安排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4、在第四段[花彩段]中,将一整段的内蒙古长调,作为"花彩段"来使用, "撮"的连续运用,主要表现牧马人在蓝天白云下,辽阔的草原上放牧时的幸福情景和对大自然赞美的心情。在"长撮"中以明显的强弱对比、起伏跌宕、虚实结合的演奏手法,希望表现出内蒙古音乐的长调中,那种自由、辽阔、高亢、嘹亮、抒情和撩人心怀的效果。

  5、在第五段[载歌载舞的牧马人]这一段中,我以赞颂的旋律,歌颂了草原上的和谐。以善于抒情的降B调,从三根弦的不同音区,不断演奏出的易于表现各种人物、场面、情感的乐段。其构思主要以"那达慕"大会为背景,表现牧马青年男女、家家老少聚会草原,欢乐的草原上一派和谐的、幸福的、热情的、动人的情景。富于动感的旋律和注入了撩以情怀的音符,在三弦子弦上的奏出,表现了内蒙古少女优美动人、身着盛装的群舞场面。铿锵有力的音符在老弦上的奏出,表现了一群精明勇敢的内蒙古小伙子摔跤的场面,一股草原上男子汉的气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随着在双弦上的演奏,悠扬动听的歌声、优美潇洒的舞姿、扣人心弦的摔跤画面和激动人心的场景交织在一起。歌颂了内蒙古人民生活富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壮观景象。

  6、在第六段[勇猛无比的牧马人]伴奏音型第5小节,我借鉴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四]中"放炮"的技巧和效果,用在这里,表示牧马人骑马挎枪走草原的威武形象,几声清脆的"鞭声",揭开了草原上战天斗地的一幕。在41-64小节中,以小3度双弦上下滑奏的创新型演奏技巧,比较形象地形容了牧马人与大自然斗争的激烈的场面和象征。在97--100小节的4个小节的反复中,我借鉴了《十面埋伏》 [十三]段"传号"中的演奏手法和演奏音型,目的是追求一种万马奔腾的效果。

 

 

作者:聂新荣 文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2-12-03 10:38:01    发布日期:2012-11-29 14:54: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