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永远缅怀汪毓和老师-> 悼文 -> 正文
汪毓和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奠基者、音乐评论家、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汪毓和研究员于2013年1月4日19时15分病逝于北京复兴医院,享年83岁。

  汪毓和(笔名“一丁”、“木禾”、“一芒”、“求真”等)同志1929年6月12日(农历5月6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破落前清小官僚地主家庭,祖籍四川成都。曾先后就读于苏州市干将小学,上海市培育小学、培德小学,上海私立南方中学、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等,初中毕业于苏州私立武陵中学。因病休学一年后,于1944年考入省立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学习,1945年入吴县县立中学学习。1947年7月高中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高级中学。少年时期只是在星期天随其兄姊到基督教堂去听唱诗班唱圣咏,进入中学时期,始在其音乐老师胡幽文的启发下走上音乐道路,接触到赵元任、黄自以及欧洲音乐大师的作品。1944年曾任艺声歌咏团(当时苏州市两大进步团体之一)合唱指挥、干事会干事、副团长,投入“学运”之中,这期间他又熟悉了聂耳、冼星海、吕骥、贺绿汀等革命音乐家的音乐作品,结识了作曲家刘雪庵、歌唱家应尚能,并在作曲理论上得到当时苏州“清华交响乐团”指挥李伟才的指导。

  1947年9月至1948年7月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内汇部练习生,1948年考入私立东吴大学经济系(工读生,兼该校图书馆英文打字员)。1949年5月苏州、上海解放,7月汪赴上海投考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该校音乐系录取后于9月赴北平,主修作曲;同年12月随该校并入新建的中央音乐学院(时在天津)作曲系学习,先后师从瞿希贤、苏夏、易开基、萧淑娴、姚锦新、陈培勋等名师;1955年7月在该院作曲系毕业(指导教师江文也)。入学后曾于1951年秋至1952年夏参加中央音乐学院治淮工作队先遣队及苏北分队,后被评为“治淮模范”,并于1953年12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9月留作该院研究生,导师张洪岛,并师从东德专家哥德施密特教授、苏联专家康津斯基教授学习西方音乐史。1956年8月因工作需要提前结业留校任教(曾兼任过系秘书、系支部委员、系支部书记)。1957年开始在本科讲授欧洲音乐史(共同课)。

  1958年暑假前,时值“大跃进”热潮,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沨又要他转向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并要求他力争暑假后即上阵开讲,为此他很快就提出来一份这门新课的教学大纲(草案),率先为该学科立下了一个框架,并于1959年春,边开讲、边着手进行编写工作。1958年冬,赵沨与李元庆商定在本院音乐研究所组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编写组”(脱产),汪被任命为该组副组长,集体编辑了一套油印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只在1959年印了一版)。从此,他全力以赴投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工作之中,1961年他完成了中央音乐学院共同课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讲义,后经修改,率先于1964年由音乐出版社内部印刷发行,通称“小白本”,后在近五十年中又经三次重大修订(最后一版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于2012年9月出版)。这是一部从零开始的、力图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写作的、总结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经验的、有独创性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使人读后可“鉴古知今”的力作。这样一部经受了历史考验的论著,体现了作者在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音乐等方面的较深厚的修养,对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是有贡献的。1958年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后曾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1959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讲师。

  1966年6月起参加“文化大革命”并曾随学院赴38军锻炼。1972年11月调任中央“五七”艺校音乐系教师。1973年10 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1973年10月被借调到中国文学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室任外国音乐史编写组副组长,参与主持外国音乐史的编写工作。1976年2月~1978年8月任《人民音乐》编辑部副主编。

  1978年8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并兼《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1982年被聘为该院副教授。1985年1月至1995年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87年被聘为该院研究员。1984年任北京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1987年任香港浸会学院客座教授。1990年被选为马思聪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03年被选为会长。1996年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1997年2月在该院研究所退休。2000年被中央音乐学院聘为该院十大“特聘教授”之一。曾长期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

  在其56年教学生涯中,曾先后教授过“音乐欣赏”、“外国音乐史”有关部分(共同课和专业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共同课和专业课)、“评论写作指导”(专业课)、“毕业论文指导”(专业课)等课程,并担任过民主德国留学生熊凡德的专业指导教师(两年修毕)和越南留学生韩伟的专业指导教师(五年修毕)。自1978年以后则主要担任专业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毕业生论文指导”的教学工作。他多次参与主持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并经常在国内及香港各高等院校进行讲学活动。1980年以来,他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的编写工作,并兼任其编辑委员会委员及“中国近现代音乐”分支学科主编,主持了该分支从设目、组稿、审稿、该稿、定稿等全过程;参与了《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的编订并任其编辑委员会委员;参与《马思聪全集》的编辑工作并任编辑委员会委员。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先后出任国家教委哲学与社会科学文科博士点科研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国家“八五”重点项目的课题负责人等,任我国第一部专业大型音乐辞书《音乐百科全书》的副主编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音乐分支主编等工作。

  在学生培养方面,除本科生外,自80年代以来,先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培养了汤琼、陶亚兵、蒲方、匡慧等13名硕士研究生,简巧珍(台湾学生)、高洁、胡天虹、刘云雁、国华等17名博士研究生。

  多年来他的科研成果中主要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8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多次重印,为国内许多院校采用为教材);

  《欧洲音乐史》(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张洪岛教授主编,多次重印,为国内不少音乐、艺术、师范院校采用为教材)。

  《聂耳评传》(1987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65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

  《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1986》(主编,1991年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中央音乐学院院史》(主编,1990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印刷);

  《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上下册,199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参考资料(歌曲部分)》(任主编)。

  与人合译有哥德施密特教授的讲学稿《德国音乐》(1960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

  与人合编教材有《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1964年由本院铅印内部出版大字本。1983年以《欧洲音乐史》为名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65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

  曾在国内各全国性音乐理论刊物、主要报刊撰写各种专题性的论文及音乐评论约百余篇,其中重要论文有:《对歌剧< 白毛女>的研究与分析》(《音乐研究》1959年第二期,后编入《音乐建设文集》);《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音乐研究》1960年第三期);《从几部作品谈交响乐反映历史革命战争的几个问题》;《关于当前群众歌曲创作的几点感想》;《从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来谈音乐创作的创新》;《发扬我国抒情歌曲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均发表于《人民音乐》);《关于三十年代左翼音乐运动和“国防音乐”的问题》(《音乐论从》第三辑,1980年)等。

  汪毓和同志多年来忠诚于我国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秉承历史的责任感,勇敢地担起了创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副重担,其教学成绩卓著,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同时这个学科不少后起之秀也大都出自其门下,从而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学科队伍。作为音乐教育家,他也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音乐研究所的创建及其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半个多世纪中,其学术征程可谓之艰辛、漫长,在不断的社会风浪中,从未见其懈怠退缩,一以贯之,学风严谨,直至耆年不已,深得学术界的敬佩,堪为后来学子之楷模。

  汪毓和同志,安息吧!

 

 

作者:王凤岐 文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3-01-11 15:19:45    发布日期:2013-01-11 14:41:00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