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15北京青年艺术节 -> 热点新闻 -> 正文
扬大国之音、溯传统之源----记第四届北京青年艺术节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场音乐会

       第四届北京青年艺术节内容丰富多彩,一场以大国之音为题的民族器乐音乐会于1013呈现在观众面前。本场音乐会旨在展现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乐教学的雄厚实力中国传统音乐为切入点,窥国之博大,以音乐为线索,寻国之风韵。

        音乐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演出曲目大多是师生创作或改编的新作品,辅以个别传统曲目古曲,既体现了我院作曲系师生的创作实力,更体现了民乐系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选择的每一部作品风格与结构各有独到之处;本场音乐会由十一首曲目组成,从民族器乐独奏,民族器乐与钢琴,民族器乐与弦乐重奏,再到两组高质量的民乐室内乐团,充分展现了目前民乐系的综合实力。

        音乐会以琵琶独奏《晚秋》开场。该作品由我院作曲系研究生李博禅作,由入选我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张雅迪担任独奏,劈嘈嘈切切,珠落玉盘,恰逢十月冷秋,给人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萧瑟且充满感怀之意

        《如是》是我院作曲系毕业生王丹红为古筝和钢琴所作,由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程皓如担纲独奏。《如是》源自《金刚经》的尾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乐曲主题来自作曲家的同名电影音乐《柳如是》,以为线,搭建戏剧性的音乐结构,既放大了古筝的表现张力,给观众带来多层次的情感表达,又以现代化手法,将传统化延续得淋漓尽致。音乐会上,王丹红的另一首作品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由民乐系青年扬琴教师王玉珏担任独奏,这首作品采用了非传统和声和流行音乐的节奏型,以及狂想曲的结构形式,将扬琴这一传统乐器注入鲜活的表现力,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态的音乐空间。

        随后,入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学生王梓同演奏了改编自民族管弦乐队的胡琴与钢琴五重奏《致离别》这首中西弦乐融合品是作曲者乐言为纪念他即将告别音乐附中生涯的一首怀情之作。离别伤怀之后,一曲热烈的《关中情》,渲染出华夏大地上一片淳朴热烈的场面。《关中情》以陕西秦腔和关中地区民间音乐素材为素材织就的音乐语言呈现出关中的风情以及人民豪爽而乐观的性格,同时乐曲以严谨的结构、分明的段落以及对比强烈地情绪而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

       第六首作品是传统古琴曲《广陵散》,年轻的演奏者陈峙君显示出于她年龄极不相称的老练持重。接下来的竹笛曲《胡旋舞》由我院戴亚教授改编,我院研究生冯天石以八孔笛演奏。戴亚教授对这首原长笛曲的改造与润色传统民乐在作品创作上追求多元化与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集音乐性、技巧性于一身的舞曲风格作品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广泛赞誉

 

     
     

        

下半场登场的是琵琶舞室内乐团金磬吹打乐团琵琶舞室内乐团由李晖教授担任艺术指导,琵琶专业学生为主要成员;金磬吹打由石海彬副教授担任艺术指导,管乐、打击乐学生为主要成员。这两个乐团虽然年轻,但是充满活力,具有高度的专业水平,在大国之音这个舞台上展示出了鲜明的演奏风格与特色。琵琶舞室内乐团的两首作品《悄然》与《面纱》,从万物始于无声的悄然之感,变换到含羞隐于翩翩的神秘西域金磬吹打的两首作品《功夫》与《醉想》,从刚柔并济的功夫之参悟,转折为颠笑痴狂的醉酒之遐想,两个乐团在截然不同的弹拨与吹打之间,为舞台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音乐已息,余味犹存。作为每一届北京青年艺术节的保留节目,民乐系专场音乐会将持续以其高追准不断创新,成为观众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姚越 文/许瑞 图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5-10-20 22:05:49    发布日期:2015-10-20 21:44: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