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世界音乐周2015》东南亚音乐国际研讨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2015年11月9日--“云南-东南亚南传佛教乐舞与南方丝路文化”讲座

  

  2015年11月9日下午16:00,“云南-东南亚南传佛教乐舞与西南丝路文化”讲座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701举行,由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民康主讲。

  本场讲座,以狭义性的南传佛教乐舞“孔雀舞”为探讨对象,并结合该类乐舞与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及“一带一路”经济圈的关系及其社会现实意义,介绍该类乐舞的基本类型、艺术特征、传播方式和当代的变异现象。不仅阐释了其与印度教、佛教相关的文化象征意义,同时期望有助于增进在座听众对该区域传统宗教艺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本场讲座以“南方丝路文化”为题,是基于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为“一带一路”,以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其中,“南方丝绸之路”纵向连接和贯通“一带一路”,兼具陆上与海上通道的功能作用。因此,基于这一现实问题,杨民康研究员将其学术目光,投向了南传佛教乐舞与西南丝路文化之间的关系。

  南传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又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包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南方等地。一千多年来,在东南亚——中国西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较为广泛而松散的南传佛教文化(含音乐文化)圈。云南的汉族与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绝大部分族群均在中国与缅甸、老挝、云越南等邻国跨界分布。在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内部,存在着以孔雀舞、象脚鼓舞为代表的一些跨族群——国境(界)分布的民间乐舞类型。而本场讲座聚焦于狭义性的南传佛教乐舞“孔雀舞”。

  传统民间孔雀舞是一种跨族群——国境(国界)分布的舞蹈,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最具代表性的乐舞种类。南传佛教地区的语言称“孔雀舞”为“紧那罗与紧那梨舞”,南传佛教文化圈内部,当代的“孔雀舞”文化品牌,是以世俗性、时尚性居主要地位,宗教性、传统型隐于其后,跨族群、跨国境及跨文化分布为特色。在当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传统的佛教乐舞也经历了艺术化及世俗化的变异过程。如孔雀舞经过了刀美兰、杨丽萍等专业人士的艺术加工,其现代时尚版已红遍大江南北。

  杨民康研究员重点阐述了孔雀舞的历史沿革和当代生存状况。对于中国古代中缅跨界族群的孔雀舞表演,早在《新唐书》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骠国乐乐曲“孔雀王”的记载。其后不同时期的汉文及傣文史籍中,均有对孔雀舞的零星记载。经历过历史长河的淘洗,孔雀舞几经易形,时至当代已经成为一个分支众多、内容庞杂的乐舞品种。而当代传统民间孔雀舞的分类、地域、族群分布及其实际应用,根据杨民康研究员的研究,可按照民间传承、学术展演、旅游节目、舞台创作、影视创作等进行分类。本场讲座主要探讨了民间传承、学术展演和旅游节目这三种较为原生型态的孔雀舞。在学术性的阐述及探讨之余,杨民康研究员还辅以其对中国云南、缅甸、泰国等地田野调查的图片、视频,令在场听众以更为更为全面及直观的方式,领略了孔雀舞的风采。

 

 

 

 


  其后,讲座进一步探讨了孔雀舞与南传佛教文化的渊源关系。孔雀舞的鸟类题材,显现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因素,此类题材除与云南及东南亚特有的自然及物种生态、自然神灵崇拜、本土宗教艺术相关外,还与印度的神话传说相关。杨民康研究员期待以孔雀舞为例,阐释中国云南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乐舞文化的复杂性,期望通过本次讲座的交流,令在座听众对云南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乐舞有所理解,并引发各位的思考。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专家杨民康,多年来致力于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向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的方向进行拓展,本次讲座与在座的各位听众分享了其多年来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心得,令在座听众获益匪浅。不仅对孔雀舞本身有了更多了解,同时还对云南与东南亚音乐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2015年11月9日

  

作者:文:毕乙鑫,图:俞梦烨、杨民康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5-11-15 00:41:50    发布日期:2015-11-10 15:13: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