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下午16:00,“不同文化中的节奏类型”讲座于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509阶梯教室进行,由本校周青青教授主持讲座。讲座演讲者是来自德国的瑞哈·瑞(Reinhard Ring)教授,瑞教授是汉诺威音乐戏剧与传媒大学的全职教授,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终身客座教授,1992-2003年为瑞日内瓦学校校长。其研究领域包括不同文化间的音乐与行为、节奏史和理论,曾经发表35篇文章、实践应用手册、教育文集以及3本书籍。
在汉诺威音乐戏剧与传媒大学有很多音乐专业,瑞哈·瑞教授并不是研究民族音乐学的专家,而是着重于研究世界音乐节奏。汉诺威的“世界民族音乐中心”,不仅研究节奏本身,将不同的音乐按照节奏类型的不同进行划分,还研究如何将节奏运用到生活或者创作中去。这种把节奏划分的方法来自于科特·萨克斯,他是德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著有《世界舞蹈史》、《节奏与韵律》两本重要的著书,曾经给卡尔·奥尔夫以重要的启迪。
通常人民习惯于将世界音乐从地理上进行划分,瑞哈·瑞认为这相对于音乐本体而言比较抽象。他希望能通过找到世界各民族音乐节奏的原型,并将其进行异同比较,从而将世界各种音乐划分到各个子节奏型的归属下,这与音乐来自于哪里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与音乐本身直接相关。这是一种很简单的划分世界音乐类型的方式,不再是从地理或者音乐的来源出发。
瑞哈·瑞教授希望向大家介绍他关于“音乐节奏”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在讲座中主要展示三大类节奏型:第一类是完全没有固定节拍的音乐;第二类是最普遍的有规律的节拍进行;第三类是虽然有节拍,但是并非规整的音乐类型,有一些节奏可能是被叠加或被延长的。
在每一种类型下,教授都举出了数个音响范例来说明节奏的特点。例如呼唤式无固定节拍的音乐类型早几千年就已经存在,它不仅出现在中国西藏的宗教音乐,也出现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同样也回响在欧洲的山林间。
除了进行有效分类,节奏划分法也涉及到具体运用。
在创作方面,瑞教授认为当世界音乐融合到一定程度,人们则会有意识地运用丰富的节奏进行演出创作。巴托克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专家,环游世界录制了很多的音乐回来进行创作。节拍以外的音符给音乐一股推动作用,在重音和次重音中间的音符往往让音乐更加生动,因而丰富的世界音乐节拍常常能给音乐创造带来无尽的源泉。
在教学方面。瑞教授尝试在不同风格中构建不同的节奏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世界音乐”,这门课程已经在汉诺威音乐、戏剧与传媒大学的世界音乐系以及各个系别开设。教授认为音乐类大学很多同学都需要学习节奏学,让所有音乐人了解世界各类节奏是非常重要,如果只懂得本文化的节奏类型对于器乐演奏家及音乐研究者都是非常局限的。
整场讲座中,瑞哈·瑞教授唱、讲、演相结合,条理清晰例证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运用,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讲座,将我们带入了变幻丰富的节奏世界。教授希望可以提供一种对音乐进行划分的新视角,对大家的研究和学习有所帮助。
教授讲座内容结束后引起了同学们广泛的讨论,提问时间长达四五十分钟,例如有从民族音乐学理论层面提问的;有的对世界民族音乐记谱问题进行请教的;想了解相同叠加符号在不同国家的相通文化含义的;也有同学提出有没有哪一种让教授觉得没有办法进行分类的音乐……这一讲座启发了大家的思考,让同学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