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报道News
法国钢琴家、评委希普林•卡萨利斯“亲和力”音乐会速记

  2016年10月21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内,希普林•卡萨利斯“亲和力”钢琴音乐会为听众带来全新的感受。作为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评委音乐会之一,也为刚结束第一轮比赛的选手们提供了绝佳的放松和学习的机会。

  音乐会主题名为“亲和力”,其创意来自于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今年刚录制的一张以“elective affinities”为主题的钢琴专辑,这个词组本身来源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一部小说。这一整张专辑由一套相互之间关联紧密的曲子所组成。affinities意思是亲密感,但它也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事物间的共同点,所以称之为“亲和力”。在这场音乐会中,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以其炉火纯青的钢琴技术和广博精深的音乐修养,在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国内的钢琴新秀、乐迷面前展示了精彩的传统的欧洲钢琴即兴演奏,以及以肖邦为主题的一系列曲目等。在每组曲目演奏前,演奏家亲自为观众做导赏讲解。

  其演奏曲目罗列如下:首先是基于各种主题的现场即兴演奏,近18分钟,演奏了瓦格纳、比才、柴科夫斯基……直到中国音乐主题“浏阳河”“彩云追月”等;其二是舒伯特的《降B大调奏鸣曲 D.960》;其三是来自伦敦的约翰•劳莱特(1680-1730)的羽管键琴或拨弦琴教程《库朗特舞曲E小调》,其四是利奥波特•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1870-1938)的《文艺复兴组曲》第10首《e小调库朗特舞曲》;第五首是儒勒•丰塔纳(Jules Fontana1810-1869)的《e小调玛祖卡》(作品21号之2);第六首是肖邦的《升C小调玛祖卡》 (作品63号之3);第七首是舒曼(1810-1856)的《狂欢节》作品9号之12 “肖邦”;第八首是钢琴家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本人创作的《感谢肖邦先生…》这也是这部作品的世界首演。第九首是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维也纳气质”》作品354号(改编:爱德华•徐特,1856-1933);第十首是由希普林•卡萨利斯改编自李斯特的《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S.125)钢琴独奏曲。

  

  作为欧洲传统形式的即兴钢琴演奏,在今晚的音乐会上,让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充分展示了即兴演奏中音乐的丰富性。其间加入的中国民歌素材,有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自己的故事,他这样解释:我觉得中国民歌有种由内而外的纯真,那是自己最为独特的个性。它纯美得如鲜花,如溪流,仿佛是心中的世外桃源。2005年,我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音乐会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插曲。六点半我去音乐厅为一小时后开始的音乐会进行彩排,我突发奇想,向一位钢琴教授要了一本中国钢琴曲集,在最后的四十五分钟内挑选并学会了《彩云追月》这首中国民歌,并最终在音乐会的下半场将其奏出,这一幕也被上海电视台记录了下来,你们现在仍然可以在优酷网上看到这段视频。最近我们在筹备专辑时,我问我的助手哪首中国民歌适合收录进这张CD中,他给的建议是《浏阳河》,那么我后来就将它连同一首富有中国民歌色彩的法国歌曲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有“紧密关系”的组合,因此我十分了乐意将它呈现在我今天的这首即兴曲目中。

  对舒伯特《降B大调奏鸣曲 D.960》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说:“这首曲目是舒伯特最伟大的钢琴奏鸣曲,也是他最后一首作品。舒伯特最后一年有非常多的作品,而创作这首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我们在他这部作品中,能感受到有些部分在描述生活艰苦,难以坚持;另外一些部分却在鼓励我们,讲述生存的希望。作品第二乐章是宏伟的巨作,左手低音部分让我想起贝多芬的命运。作品第三乐章似乎是讲述死亡的天使向你走进,带着你走向另外一个世界。最后一个乐章是带着眼泪的微笑,象莫扎特的风格,和三月的阳光。最后一部分乐句给大家的感觉是充满能量和希望,意味着灵魂已经超越了,是生命的延续,是人类的凯旋,也是人类的胜利。”

  下半场音乐会首先是巴洛克时期“来自伦敦的约翰•劳莱特”的作品,加上“来自伦敦”的称号是为了区别与他的同为有名作曲家的同名表兄。约翰•劳莱特以教羽管键琴而有名,此次音乐会演奏的《特库朗特舞曲》是他的羽管键琴或拨弦琴教程,而此乐曲的主题,被利奥波特•戈多夫斯基自由改编为今晚演出的《文艺复兴组曲》,成为下半场音乐会第二首演出曲目。利奥波特•戈多夫斯基曾出版肖邦练习曲改编曲集Studies on Chopin's Études,以技术高难著称。

  接下来普林•卡萨利斯先生为大家献上了有关肖邦的一组四首乐曲:首先是肖邦的好朋友波兰作曲家儒勒•丰塔纳,也是肖邦遗嘱的执行人,肖邦的作品被他大量发表,同时也是很好的作曲家。普林•卡萨利斯先生将儒勒•丰塔纳的《玛祖卡作品21号之2 E小调》,与肖邦《玛祖卡 作品63号之3 升C小调》放在一起,紧接着舒曼《狂欢节》中作品9号之12 “肖邦” ,和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用创作的方式来向肖邦学习的作品《感谢肖邦先生…》,让听众们在流光溢彩的音色中,跨越了时间的距离。

  音乐会最后一组曲目为爱德华•徐特改编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气质》作品354号钢琴曲和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改编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  A大调S.125》的钢琴独奏曲。在李斯特辉煌的旋律中,观众们沉醉其中。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希普林•卡萨利斯先生最后加演巴赫改编的一个协奏曲的作品。

  普林•卡萨利斯(Cyprien Katsaris),1951年出生于法国,作为当前活跃在国际乐坛的著名钢琴家,曾赢得过比利时伊利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西欧唯一获奖人、法国齐夫劳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有着和伯恩斯坦、罗斯特罗波维奇、西蒙•拉特等众多著名指挥家合作经历;也有同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德意志交响乐团、萨布肯广播交响乐团、维也纳室内乐团等数十个交响乐团合作的历史;专辑《肖邦》《李斯特》获得法国唱片大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李斯特》获德国最佳唱片奖;曾经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华沙,1990年)、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乌得勒支,1996年)、旺多姆国际大赛(巴黎,2000年)、巴黎玛格丽特国际钢琴大赛(2001年)、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波恩,2005年)评委工作;更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卢森堡文学艺术桂冠艺术大奖”“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喀麦隆骑士勋章”“巴黎市荣誉奖章”的荣誉。而这位艳光四射的钢琴家却曾经说:“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当钢琴家就像在热带丛林探险那么难。在这个探险中,只有个别人能够达到最终目的。”  

 

作者:赵坚娣 文/王靖源、吴建平、赵坚娣、许瑞 图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6-10-22 23:05:33    发布日期:2016-10-22 22:27: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