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下午14:30,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评委——约翰•奥康纳教授大师班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1001举行。大师班因故推迟30分钟举行,到场的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周广仁先生给观众解释了大师课延迟的原因,同时介绍了授课专家约翰•奥康纳,并与等待的听众们讲述她学琴的经历。周先生以朴实的话语讲述了不凡的故事。沐浴周先生的风格气度,是这次大师班意外的收获。

本次大师课安排了两位参加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的少年组选手上课,分别是中国选手吴思远和波兰选手茱莉亚·洛佐夫斯卡,由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陈韵劼老师担任翻译。
首先是吴思远上课。他在大师班上演奏了肖邦的《降b小调谐谑曲》。2001年出生的吴思远,4岁开始学习钢琴,先后师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主任张欣宁教授及王笑寒老师、佟博老师、唐丽娟老师,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曾在“卡丹萨”杯、韩国“Pony Chung”基金会暨韩国Youngchang Music钢琴比赛、“桑塔·塞西利亚少年国际钢琴比赛”“斯坦伯格杯”全国青少年钢琴大赛中获奖。
约翰奥康纳教授解释了“谐谑”的含义是“开玩笑”,所以音乐的主题需要处理得有戏剧性。如,轻重要对比明显,速度上有个踩急刹车的效果,而不是慢慢地慢下来。听、弹这个曲子,要像看球赛那样,充满活力。奥康纳教授强调乐句的完整性,他反复指出乐句八小节为一组,然后一组一组的做变化。比如同一主题的反复出现,第一次时第一句多,第二句少;第二次时第一句渐强,第二句渐弱;第三次变化时,左手线条要突出。乐句的组成,可以是左手跳音要像大象,右手旋律弹的要像夜曲。他认为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能让评委们听到你是怎么想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练习乐曲中的难句,约翰约翰奥康纳教授又提到肖邦演奏的力度不大,不能弹成巴托克那样的力度,而是要追求制造美妙的瞬间,追求精巧,每个音要清楚,敏锐地感知和声的变化,如同爬山一样,翻越不断的顶峰,感受创造不断的美妙。
最后他告诉吴思远:“吃一个节拍器吧,一切都会很好!”
2001年出生的波兰选手茱莉亚·洛佐夫斯卡在课上演奏了肖邦的《小调第一叙事曲》。茱莉亚•洛佐夫斯卡就读于华沙Zenon Brzewski中等音乐学校,师从Joanna 她曾获一系列奖项,包括“肖邦及法国作曲家”国际钢琴音乐节最高奖(2015年于波兰谢德尔采),A. Wesoowska和H. Wesoowska-Madetko国家钢琴比赛第一名(2015年于波兰卡托维兹),J.S.巴赫作品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及最佳表演奖(2015年于波兰苏瓦齐),伊丽莎白·史蒂芬斯卡教授举办的第五届史蒂芬斯基肖邦钢琴选拔赛第一名(2014年于波兰克拉科夫),肖邦研究院国家钢琴赛第二名及特别奖等等。奥康纳教授针对茱莉亚放踏板的不及时,帮她做出了多次调整,力图做到踏板更干净。教授认为学界对激发肖邦灵感的原因挖掘不够,肖邦经常听歌剧,肖邦音乐中有各种声部的人声,我们在演奏的时候也要给予准备。继而他介绍肖邦创作这个曲子时,俄国刚刚侵略了波兰这个历史背景。他说,当时的肖邦是个岁年轻人,所以要演奏得有朝气,节奏不要太自由。他指出茱莉亚在演奏中要注重和声效果,尤其是左手的九度具有戏剧性张力,要着重的表达。进而他强调了乐思的完整,四小节的句子,比的结构,要一直坚持。接着针对茱莉亚·洛佐夫斯卡的演奏,教授再次提出要有休止但不要停止的理念。在约翰茱莉亚在辉煌演奏中结束了这次大师课。
约翰被媒体评价为“拥有着直击内心的表达力,宏大的气氛渲染力和演技”“完美的技巧和乐感”,接受过传奇级人物威尔海姆国家荣誉勋章奖奥地利一级艺术与科学荣誉十字勋章奥康纳教授,他还是弗吉尼亚州雪兰多大学钢琴部主席,在多伦多皇家音乐学院古尔德格伦学校任教。在这次大师课中,同学们能感受到他对于乐句精细完整和发展变化丰富的追求,以及持之以恒的对节奏如脉动的追求。他对于钢琴音乐既注重历史资料的支撑,又不失丰富创造的理解,给钢琴演奏者指出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