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报道News
记米哈伊尔·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大师班——舞蹈中的肖邦音乐演奏

  

  2016年10月28日星期五上午10:00,第一届北京肖邦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七场评委大师班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1001音乐厅内进行。本次大师班授课专家是大赛评委之一,来自俄罗斯的米哈伊尔·瓦斯克列申斯基(Mikhail Voskresenskii),接受指导的是大赛少年组选手赵宇航与青年组选手马伊凡。

  米哈伊尔·瓦斯克列申斯基(Mikhail Voskresenskii)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知名教授、钢琴教研室主任,他曾在全世界范围举办过5次大师班授课,他的学生曾获得129次国际赛事的奖项,其中包括57次金奖。他在1989年荣获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在2011年获得莫斯科奖,并在2015年被授予日本旭日重光章。他的演奏方式集非凡的力量与细腻的抒情性于一身。波兰评论家杜博夫斯基曾赞誉米哈伊尔·瓦斯克列申斯基为“20世纪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第一位上台的赵宇航是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初三的学生,他首先弹奏了肖邦的42号作品《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瓦斯克列申斯基为了让赵宇航更好地体验圆舞曲自身的韵律,带着他现场跳起了圆舞曲。圆舞曲的特点是第一拍是重拍,而其他例如玛祖卡则是第二拍或者第三拍更重要。此后关于这首作品的演奏分析中无论是踏板使用、音量控制、大小调音色处理、速度控制还是左右手的配合,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都不忘从舞曲的角度出发进行解析。

  

  

  关于钢琴踏板的使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手与脚同步的直踏板、一种是脚晚于手落下的晚踏板,晚踏板用于连奏的时候,需要连奏时在低音出现之后。这首乐曲中需要的是直踏板,赵的演奏是对的,只是抬起得太快而导致音乐有蹦跳的感觉。圆舞曲是男士与女士共同的舞蹈,动作温柔礼貌,应该传达出非常优雅的感觉。

  关于弹奏时音量的控制,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认为应该抓住音乐自身的规律,伴奏应该是完全区别于旋律的,旋律需要明亮,低音部分烘托整体的和声,应该更轻巧,而其他的部分则可小声处理。如果左手太响会破坏富有诗意的旋律。控制方法上,不应该以踩左踏板的方法,请用手指来做音量控制。

  在大小调的音色处理问题上,普遍而言小调比大调更暗淡、忧伤,需要做一些音色的变化。而在演奏中有两种做忧伤的手段,赵选择的是将速度变比较慢,这虽然也可以但是是比较危险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应该是保持速度,用音量来控制。因为这是圆舞曲,尽量不要改变舞蹈的速度。

  两手整齐地演奏似乎是一个很基础的要求,却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笑称他因为教过不同的学生,有太多人做不到整齐,因此他会说世界很多国家关于“整齐”的话语,并为大家进行了一番展示。他认为两手若是不整齐,就像跳舞的时候踩着对方的脚,非常疼;而钢琴弹不好,观众的心里也会很疼。

  肖邦音乐中的情绪表达方面,有一个误解是认为肖邦是病怏怏的。其实不然,肖邦曾经非常喜欢参加舞会甚至持续到后半夜两三点。他不仅是忧伤的,有活力和辉煌的一面。在整个乐曲的降B大调片段是个高潮部分,应该把傲气充分地表现出来。做一个迅速的渐强处理,就像迅速从一楼到二楼到五楼的感觉。

  整体而言,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认为赵宇航是一个很有乐感的演奏者,但是对谱面的尊重还不够,他建议在家里练琴不应该弹太快,应该认真看乐谱,对每一个小细节都仔细听。踏板、音量控制、节奏准确,圆舞曲的第一拍韵律等,以上这些要非常自然具有诗意,练琴时要时时刻刻想到这些。练琴的过程也是音乐分析的过程。在处理方式上有一定的选择,而后看音乐体现出来的是不是自己所想要的效果,如果达到了,则反复几次,然后再进行后面的弹奏。

  接着,赵宇航还演奏了肖邦第18号夜曲《E大调夜曲》作品62之2,瓦斯克列申斯基就这首作品中出现的踏板使用、和声解决体现、装饰音弹奏、音响层次的等问题及音乐诠释的方式方同样做了细致的讲解。

  

  第二位上场的青年组选手马伊凡演奏的是肖邦22号作品《平稳的行板与华丽大波兰舞曲》(Andante spianato & Grande Polonaise brilante Op.22)。

  为了引导他更好的演奏这首作品,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也教他跳波罗乃兹舞曲,并亲自示范波罗乃兹舞步。波罗乃兹是只有最高级的贵族人才能跳的舞,伯爵拉着夫人后面跟很多人围着大厅走一圈,这是很多人非常盛大的场面,这不仅仅是一个舞曲,更像是一个游行。它近于文雅的有礼节性的特点,表现在持续、威武的节奏中,因此节奏在其中非常重要。在《关于钢琴艺术》一书的第一页写道:如果音乐有一本圣经的话,开头一定是,一切的开始是源于节奏。节奏应该更够挺拔和准确。

  

  

  

  而“波罗乃兹”前半部分单词是波兰的意思,倾注着肖邦对祖国的热爱与民族的骄傲感。因此在演奏中段时应该更有热情。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鼓励马伊凡应该勇敢地进行尝试,不勇敢是不会赢的。把右手弹奏得更多一些,将自豪的波兰魂体现得更为充分。

  此外,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强调最多和最基本还是两只手的“整齐”。他发现演奏者在快速的时候往往能够非常整齐,但是在速度稍微允许一些的时候,则会放松。整齐的演奏音乐给人严肃的崇高的感觉。即便是柔弱慢,行板也应该是庄重严肃的音乐感觉。

  在最后的结尾上,教授不建议做太多的渐慢,认为结束应该是在整体的节奏里,结尾应该是果断的。比赛过程中很多选手会弹得很快,在钢琴演奏里,准确的演奏,严谨的演奏,并不比自由处理更简单。

  整体而言,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非常喜欢他的演奏,技术和乐感都非常不错,但希望他今后演奏时左右手层次感能区分更清楚一些。

  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的讲授要求严格、幽默风趣,他往往能很快地洞察出问题所在,并且很快给出解决方案,从而有效地引导选手领悟他的意思并达到演奏要求。在问题解决方面常常能由一点延伸开到其他方面,因此,除了这首作品本身的演奏给选手莫大的收获,在场的观众也表示获益匪浅。课程结束后,观众们意犹未尽,积极地向瓦斯克列申斯基教授提出了他们的问题,而教授也诚恳做出了认真的解答: 

  

  观众一:听了那么多中国学生的演奏,觉得中国学生在演奏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提高?

 

  瓦斯克列申斯基:中国青少年钢琴演奏的特点是,对技术的关注高过于音乐。而我认为音乐应该永远高于技术,尤其是对于肖邦的音乐,诗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中的每一个跑句都是有思想、有意义的,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手指运动。中国的选手把每一个句子都练习得非常熟练而清晰,非常成功,但是这只是技术。其实音乐中有很多十六分音符,然而这就是音乐,都是有灵魂、有发展、有变化的旋律而不像是练习曲。音乐与技术的平衡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这次比赛整体来说都很喜欢,尤其是少年组的更为喜欢,少年组六个入围者中就有五个中国人,对她们表示恭喜与祝贺。

  

  观众二:给中国钢琴演奏者的建议,例如在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方面。

 

  瓦斯克列申斯基:首先要有信仰,有一颗虔诚心。建议演奏者们接触更多的整体的艺术门类,例如绘画、建筑,包括大自然的体悟,如果一个人的体会贫乏的话演奏的音乐也会非常无趣。演奏者们首先应该多读书,看各式各样的艺术,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具体做什么可以提高自己的诗意和艺术感则需要全方位培养,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作为教师,如果希望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甚至十几年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作为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情况应该有一定方法上的变化,因材施教。

  

  观众三:您作为本次大赛的评委,对于青少年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更着重于选手自身的技术程度还是对音乐的感觉?

 

  瓦斯克列申斯基:音乐永远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好的技术服务,音乐很难呈现出来,很难说哪一个更为重要。对于评委来说,每一个选手的思想是最珍贵的,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好的技术则没有办法传达出情感与思想,况且,如果没有好的技术也没有参加比赛的必要。而比赛的结果只是一个多数或者少数票数的决定,这其中也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不能一概而论。

 

  文字:彭彦婷

图片:刘露蓉

  

作者:彭彦婷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6-11-02 20:23:02    发布日期:2016-11-02 20:12: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