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星期六下午14:00,第一届北京肖邦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第八场评委大师班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1001音乐厅内进行。本次大师班授课专家是大赛评委之一,来自以色列的蒂娜·约菲教授(Dina Yoffe),接受指导的是少年组选手罗丁汉与孙中治。
蒂娜·约菲教授是舒曼和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最高奖得主,日本全国钢琴教师协会荣誉会员,西班牙马拉加“音乐之夏”音乐节及大师课艺术总监。她在欧洲各国、俄罗斯、以色列、日本和美国举办过家喻户晓的音乐会,曾与各个著名乐团合作,也活跃在各种著名音乐活动中。约菲教授还曾在法国、德国、西班牙、伦敦皇家音乐学院,萨尔茨堡莫扎特学院多次开办大师班,出任巴黎、纽约、汉堡和东京的雅马哈大师班客座教授。她也曾在一系列国际钢琴赛事中出任评委,她的学生在各种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奖。第一位上台的是本次大赛少年组的选手罗丁汉,他弹奏了肖邦c小调回旋曲。蒂娜·约菲教授首先启发罗丁汉 :肖邦写这首作品的时候多大?并告诉大家,这还是肖邦十几岁的时,在他年少充满了欢乐和童趣的时候写的。因此,演奏这首乐曲的时候并不是严肃的,不苟言笑的或者是带有哲学思考异味的。蒂娜·约菲认为钢琴演奏者在生活体会中也应该有更多爱体会更多温暖的成分,也就能体会曲子里多层次的性格。
约菲教授认为罗丁汉技术完成得非常好,而在技术之后则应该完成更多音乐上的处理。例如有的部分可更为轻巧,但是“轻”是有意义的轻,以形成更多对比。然而也不是每一个小节都做频繁变换,否则整体的音乐却会让人觉得支离破碎。这同样运用于强弱的处理上,应该在乐段中做句法。例如接下来的部分只是前一部分的继续而非全新,则不应该做减弱和渐慢的处理。在声部及织体处理方面,人们演奏巴赫是时常注重复调的每个声部,却认为肖邦音乐只是旋律与伴奏,其实肖邦里面的声部是非常丰富的,演奏时低音的长音应该保留。总之,一切对音符处理的方式应该从作品本身出发。
其次,约菲教授认为罗丁汉在台上的演奏可能由于紧张而略微显得拘谨,不够大胆。所以约菲教授站起来让罗丁汉模仿着指挥的样子,一方面让他更放松,一方面强调节奏的律动是内心的一种感觉,音乐应该像歌剧演唱一般,有气息的延续,而非断裂。韵律感在音乐的行进中表现,将声音更明亮而自然地充分展示,非常大胆地把波兰的骄傲表现出来。
约菲还反复强调,演奏肖邦音乐很重要的方面是应该更尊重作曲家的原意,应该更多地去思考肖邦要什么,明确我们所演绎的是肖邦,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太多则是一个不好的趋势。
关于日常平练琴,约菲建议应该在练琴之前认真读谱,即使面前没有钢琴也可以做到,即在心里思考着音乐的性格性格、对应的表情符号是什么,也许同一乐曲看了太久会麻木,然而只要认真思考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这部分前期工作在练琴和上台的时候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大作用。而练琴过程中,踏板的使用容易掩盖自己的问题,可以一段时间中不用踏板,用耳朵仔细认真地听自己的每一个音,是否平均,是否有冒泡的音。对于乐曲选择方面,约菲认为当准备肖邦比赛的时候,也许一年中不应该仅仅只演奏肖邦的作品,其作曲家,例如巴赫、海顿、贝多芬、舒曼、莫扎特五位作曲家许多经典作品都应该涉猎,练习古典作品非常重要,应更广泛选择,生活中也不仅是完全罗曼蒂克的浪漫氛围。
第二位上台的是本次大赛少年组的选手孙中治,他弹奏了肖邦的夜曲作品62之2。约菲教授也对他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与教学。
约菲教授提示,在演奏一个大乐句之前的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开始之前想象乐句的距离有多远,准备好以后句子就不会在中间停顿。对于旋律流畅性的训练,约菲教授认为可以更多地在平常进行歌唱练习。而如果乐句在细节方面处理不到位,这种演奏就像在说着听众完全不懂的语言,类似于歌剧演员在唱异语言时,虽然他知道怎么发声,但自己不知道所唱的内容,听者也不能理解。
约菲教授还向在场的观众提问,在演奏一个新的作品之前,大家是先自己以自己的理解弹奏,还是先听很多其他著名演奏家的音响直到熟练?约菲认为,其他音乐家的演奏可以借鉴,但是从音响中是不能完全明白他的处理方式与逻辑。而应该先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与思考形成一定的想法,而非一味模仿。当自身学到一定程度再仔细听其他钢琴家的音响会有更大的收获。约菲教授坦言,在她的教学中,她很希望学生带着思考来上课,喜欢听学生先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再进一步讨论同意或者不同意某一观点。
约菲教授觉得孙中治有着很好的技术接触,对于老师的提示他理解得很好也接受得很快,音乐听觉也很棒,相信他将会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