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晚19:30开启了本届国际室内音乐节第四场音乐会一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钢琴三重奏是由巴洛克吋期的弦乐三重奏演变而来的,甶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种乐器共同演奏的一种乐曲体裁。三者之间交相融合、默契十足的音乐特色令巴洛克时期之后的作曲家们为其创作了大量美妙的作品。本场音乐会以钢琴三重奏为主题,给大家带来一场听觉盛宴!
本场音乐会的三重奏是甶新西兰音乐学院三位教授组成,包括Martin Riseley (小提琴),Inbal Megiddo (大提琴)和刘健(钢琴),每_位音乐家个人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国内外专业教学和演出经验。Te Koki 三重奏曾在所有新西兰主要城市公演,包括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但丁尼等等。近期也在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和吉隆坡大学音乐学院等举行教学和演出活动。
本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有三首。有代表了古典主义高峰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Op.l No.l》,将古典与现代汇于一体的约翰'帕沙达斯的《三岛的歌》,以及浪漫主义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柴可夫斯基的有名的《a小调钢琴三重奏》作为压轴,本场音乐会分量十足。
第一首作品《降E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以其轻快悠扬的旋律拉开帷幕。这首作品推测写于1792年前后,是贝多芬早期阶段的音乐作品。这一阶段的他借鉴吸收前辈的经验,找寻自己的创作风格。这首曲子还未完全地体现出后期贝多芬的创作特色,与海顿的风格较为接近。曲子的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这部分注重三种乐器之间的相互融合,不断的模进要求演奏者既要拥有富于层次感和段落感的演绎,又能够体现整体奏鸣曲式的统一。
三位音乐家运用各自娴熟的技巧与充沛的情感将这部分表达的淋漓尽致,Matrtin Riseley的小提琴弓法灵巧自如,清晰的旋律游于上空。Inbal Megiddo的大提琴始终保持着理智与内敛,音色的收放完美的衬托了小提琴的活跃,像位儒雅的绅士,以浑厚深沉的音色轻柔应答。而刘健的钢琴以高超的触键予以配合,强弱的过渡十分自然,则如不谙世事的少年,灵动的活跃于二者之间。音符的奥秘流动于三位音乐家富于律动美和平衡美的节奏之中。
第二乐章更加注重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富有趣味性的对答,小提琴扮演着一位少女,大提琴则是_位青年。这部分是回旋曲式,而三位演奏家的默契
配合和富有内涵的演绿使得这部分不囿于枯燥乏味,反而更具有层次感和故事性。大提琴的优雅与小提琴的纯真,和着钢琴轻薄透亮的分解和弦,带给观众“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降a小调偶的感伤之情,音符的缠绵悱恻便隐喻其中了。小提琴的泛音使得人心撩动,起伏的旋律摇曳着,沉醉着。
第三乐章谐谑曲在今晚的会场上表达出了一种绅士般的幽默,小提琴演奏家尤其在他的肢体语言上体现出了这一点,面容一直带有温和的微笑,大
提琴演奏家也不吋的看向他那一边,二者将无声的交流注入指尖。本乐章动机在三种乐器之间交互演奏,你追我赶之间展现了三位演奏家高超的配合默契。
三者的音色既不过分突出,也不甘于平庸,层次感十分明晰。三位的肢体语言也是恰到好处,引导着听众体味这难忘时刻。
在末乐章中,轻盈的顿弓吸引了在场的观众,这一部分对小提琴的演奏技术要求较高,而小提琴演奏家Martin Riseley食指对弓的施压带出了富有弹性的、颗粒清晰的音符,可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现了令人着迷的顿弓。在钢琴的隐忍,小提琴的恣意以及大提琴沉稳的中和、乐曲的主题再三出现后,全曲也走向了宏大的尾声。
第二首作品《三岛的歌》,这首现代气息十分浓厚的曲子在十四分钟之内带给我们的惊鸿一瞥超越了时间界限,即兴感之中也隐隐透露出作曲家John ftathas极简主义的风格。他的作品声音难以定义,和声和模仿即兴的旋律又带了一丝爵士乐的味道,引人注目的节奏感和摇滚乐也是他创作的特点之一。
乐曲开始,以钢琴难以捉摸的三连音牵出,小提琴游移而不规则的旋律拉开了序幕。随着模进音型的出现,曲子走向了第一个小高潮。钢琴加持的重音与小提琴的高音持续造成了_种光怪陆离的错觉,吋光和场景在眼前快速推移。在即将晕眩的时刻,下行的钢琴又将人们拉回现实。这部分最大的特点,即为大提琴演奏家Inbal Megiddo富于节奏感的拨弦,与小提琴无规则旋律以及钢琴的伴奏叠加混合成了令人紧张不安的诡局。这首曲子在第二部分里大提琴所扮演的角色有种模仿三味线之感,大提琴演奏家Inbal Megiddo有如日本的艺伎,音符之间的休止与停顿在她的演绛中如呼吸般自然,削弱了拨弦带来的突兀感。而 Martin Riseley 小提琴仿佛无限拉伸的旋律线条与大提琴的拨弦形成了对比与冲突,钢琴则是八度单音交替重复,造成了又一种诡谲神秘的,带有疑问的气氛。后面曲子在节奏上有了明显的交叉对位,三位音乐家也好似甶之前的分裂走向融合。不自然地停顿令在场的观众屏住呼吸,三者突然的爆发给人以听觉冲击,小提琴和大提琴密集的三连音与模仿琵琶的钢琴投射出了别样的异域风情。最后,在动力和紧张感达到顶峰时以顿挫感十足的音符收束全曲。
第三首作品《a小调钢琴三重奏》是柴可夫斯基为纪念其好友,俄国著名钢琴家尼古拉•鲁宾斯坦而作,于好友的逝世周年会上首演。据说一次柴可
夫斯基与尼古拉散步时,听到了一首俄国民谣,柴可夫斯基便将其旋律作为此曲第二乐章的主题。这首曲子有大约五十分钟的时长,但三位音乐家凭借对
这首曲子的理解和驾驭令在场的观众并不觉的乏味。
三位音乐家演绎的“挽歌”部分令在场的人动容,整个音乐厅都溢满了这深深的哀愁。不仅体现了其典型的俄式忧郁与惆怅,更是将柴可夫斯基戏剧性的旋律想象把握的十分到位。钢琴的波浪式线条拉宽了视野,大提琴深沉凝重的悲戚飘忽于上空。随着大提琴与小提琴相互对主题的推进,抒情式的语言愈加丰满,大提琴急促的短音带动起加快了的速度,情绪也愈来愈激昂。三位音乐家极致的表现力使得这首曲子的色彩与意味更加浓厚,令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魅力。
主题与变奏考验演奏者们角色转换的技巧,需要在十一段变奏中将每一次变奏的特色展现出来。三位演奏家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本场音乐会的一个高潮。第一变奏至第八变奏与第九变奏之间,从激烈到忧伤的情绪转变带给观众心理上的满足感。而第十变奏是明显的三拍子玛袓卡风格,钢琴的solo触键如蜻蜓点水,小提琴的揉弦令人心醉,三位演奏者之间微妙的联系和精妙的处理使得这次变奏活了起来。变奏终曲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听觉效果不亚于一首完整的奏鸣曲。在尾声部分强调了第_乐章的主题,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三者齐鸣声势浩大犹如浊浪排空,悲戚中蕴藏着无形的力量,阴郁的海水似乎要卷走一切,而乐曲也正是在这样充满激情与忧郁的矛盾中走向高潮,又在黑漆的夜里,在如机械敲打般的琴声中,归于平静。
返场后,三位演奏家又为我们呈上了一曲精心创作的、出炉不久的短小精悍的曲子。其中主题有着浓郁的蓝调与爵士混合的风味,小提琴富有歌唱性的旋律音调,钢琴空灵的伴奏回荡着,好似_曲唱于大城市中渴望回归自然的迷茫青年的独白,而整首曲子轻松自在的基调亦带给人们_抹夜色温柔的魅力。
在“乐”色温柔中,今晚的钢琴三重奏音乐会完美落幕。期待明日的“施坦威之夜”给你我带来更多美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