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下午14:00,达努泽教授进行了《18、19世纪音乐》系列讲座的第三讲,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进行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达努泽教授对莫扎特题献给海顿的六首弦乐四重奏的产生史、出版史及作品的结构、风格方面作了简要概述,并提出:"古典观念有可能自身就是接受史的结果"。
第二部分,达努泽教授以莫扎特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KV421)为例,对这部作品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声、旋律、节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第三部分是本讲的重中之重。达努泽教授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相对立的概念,即法国莫米尼(Jér?me-Joseph de Momigny,1762?1842)的"音乐诗学"原则和舍恩贝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的"音乐散文"原则,来分析莫扎特弦乐四重奏中相同的段落。前者来源于1806年莫米尼在他的《和声与作曲的完整教程》(Cours complet d'harmonie et de composition)中将第一乐章连接段,甚至整个乐章作为音乐诗行的例子,包括"协调"(accord)、"韵律"(cadence)、"半乐句"(hémistiche)、"诗行"、"组合句",直至"乐曲"六个层次,将乐句视为诗行进行分析;后者来源于一百多年后的1933年舍恩贝格仅针对连接部的分析,他将这段音乐描写为散文式结构,并将之放入"发展变异"(Entwickelnde Variation)中理解。
最后,达努泽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莫扎特的例子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散文,他的音乐应被视为从原来对称"诗学"的规则向散文式的非规则化的发展;其次,莫米尼并未严格兑现所提出的音乐诗体的理论,其自由的音乐诗行方式实则指向富于艺术的音乐散文的方向。由此,音乐诗学和音乐散文之间的完全分歧都不是既定的,两者并非二律背反,也并不是同时出现、彼此竞争的模式。
此次讲座达努泽教授带领我们共同思考了两种在历史和理论上对莫扎特的音乐语言相对立的分析,这为我们的音乐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在如何运用音乐分析和美学反思实现对音乐语言的理解方面给予我们很大启示,对我们今后的音乐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