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周五)14点,赫尔曼·达努泽教授继续进行《18、19世纪音乐》课程的第5讲。本讲以莫扎特的诙谐歌剧《女人心》为例,从多个层面对这部歌剧中“斜的对称性”进行了解读。
首先,教授以“音乐中的对称性”作为导入, 解读了18、19世纪比利时-法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莫米尼(Joseph-Jérôme de Momigny)的彼此相扶句法双环节理论、20世纪初俄罗斯理论家柯努斯(Georgij Eduardovic Conus)的“节拍构造学”,以及安东·韦伯恩的对称本能,指出“对称观念”对音乐而言具有明显的意义,并由此引入对莫扎特的诙谐歌剧《女人心》的多层面阐述。
其次,教授在“两对(同性和异性的)情人之间的忠实测试”部分,提出《女人心》的第一种基础对称性,通过对作品的严格界定,产生了由六个人物组成的角色圈子。开头的两对情侣因“忠诚测试”而互换伙伴关系破裂,结尾又再次和好,四个角色里这种双重幻觉的对称性来自两对情侣互换性的可能。教授认为,这种对称性并非作品的全部实质,相反试图通过确定其对称性原则而移向倾斜的因素。
第三,“诡计者的‘对’——唐·阿方索和德斯皮娜”。达努泽教授提出应该抽象的来看待唐·阿方索和德斯皮娜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一“对”。正是由于这“对”的出现,搅乱了两对情侣的结构,从而显示出斜的对称性,并与戏剧学相符。例如,在第一幕中,老哲学家把上尉的“朋友对”扩展为三重唱;第二幕开头,女仆在宣叙调里成为女人“姊妹对”的扩展,以至于这6个角色可以分为同性的3位一组。
第四,“情人对的忠实破裂以及歌剧的声部传统”。在这一部分里,教授分别从戏剧学角度和音乐学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达努泽教授将作品中人类关系分为家庭约束(姊妹之间的亲缘)、社会关系(军官之间的友谊)、“真正的异性爱情”三类,从而对异性、同性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阐释。从整体上看,《女人心》构成了一部同性关系面对异性关系,兼顾有音乐和戏剧学的歌剧作品。
第五,“第二幕中两首诱拐二重唱——第23分曲(多拉贝拉、吉列尔莫)和第29分曲(菲奥尔迪利吉、费兰多)”。在此部分中,教授通过戏剧分析和音乐分析,对第二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解读。
第六,“‘爱情学校’的理念——德斯皮娜、女人的女教师(第12分曲)和唐·阿方索、男人的教师(第30分曲)”。这两首分曲的核心内容是可变的忠实和从“学校中获得的”生活体验。通过知晓世界的唐·阿方索“从上”鉴定女人的反复无常和通晓生活的德斯皮娜“从下”对男人特性的把握,反映出18世纪在贵族规范下尊崇女人忠实的社会学。在这部诙谐戏剧里,性别的不同已在标题中表明,但标题并没有让人知道暗含在内的斜的对称性。
第七,“《女人心》里的性别情况”。时至今日,教授认为性别之间的关系已经改变,我们应该把《女人心》里的女人从历史上划定界限,解放不独立的角色,以便广阔地充分利用已具备的潜能。之后,教授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作品中男性、女性角色的唱段进行了分析。
第八,“这部作品中的观众”。最后,教授提出公众也从美学上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学校,并用作品中的第26分曲进行了举例分析。
达努泽教授从戏剧学、音乐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对莫扎特《女人心》这部歌剧斜的对称性进行了解读,通过列举作品中大量的实例,从多个层次上阐释了斜的对称性的产生,在歌剧研究方面为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给予我们以很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