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周四)14点,赫尔曼·达努泽教授进行了《18、19世纪音乐》系列讲座的第6讲。本次讲座是以约瑟夫·海顿为例,探究其作品——清唱剧《创世纪》的心理教育形式。讲座内容主要包括前言、三部分专题内容和结语。
在前言中,达努泽教授阐述了本次讲座的主旨,即通过对《创世纪》音乐接受史的阐述,证实内心运动是基于一种结构基础的。继而,教授讲授了本次讲座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引导大家思考席勒约1800年前后对《创世纪》所做出的评价;第二部分转向《创世纪》的副文本和脚本布局研究;第三部分研究了清唱剧具有对抗性的深层结构——首先是创世纪,其次是天堂赞美歌,最后将分析结果移入接受史的关联域。
在作为开场白的第一部分里,教授讲述了席勒对海顿的《创世纪》提出“无特性的大杂烩”的评价,并阐述了其在美学和伦理学方面的历史语境。
第二部分:“脚本——副文本和音乐气质”。达努泽教授先从歌词脚本方面解读了《创世纪》的多样性。之后,教授对《创世纪》作品的结构进行了概括。作品共包括三个部分,头两部分是按旧约圣经里前六天的第一次创世纪史为对象,第三部分以第二次创世纪报导为出发点。海顿的音乐按照脚本的安排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展开——独唱歌咏与合唱歌咏,并彼此多层次的结合。同时,这部作品包含了诗歌的多种体裁——史诗叙事、抒情描写、戏剧对白。正是基于这种复杂性,才导致席勒产生“大杂烩”的印象。
第三部分:“崇高和田园美学范畴——作曲中对立的深层结构”。在这一部分里,教授提出这部作品的形式基于对立的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旨在崇高,诸多赞美诗的崇高风格体现了神的永恒性;第二种倾向与第一种相反,旨在安静,在美的独唱风格中展开。这两种倾向相互共同作用于作品。
在结语“欧洲视野的经典性”中,教授认为歌词脚本作者斯维滕和海顿的心理教育使两种对立的力量起作用——崇高的力和田园的美。在崇高里神的体验维度和在美里人的幸运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彼此补充。体裁的复数性和风格的复数性,都是音乐审美心理教育的手段,由此达到欧洲视野的经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