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是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以致力于推广、发展"室内乐"艺术为主题的音乐节,主要围绕音乐会、大师班、讲座三种形式开展相关活动。它是中央音乐学院创建的一个让国际大师级艺术家和国内优秀青年演奏家共同展示音乐才华、音乐思想和不同音乐文化的交流平台,它让多元多样的世界音乐、跨界音乐、现代原创音乐在同一个舞台上绽放魅力。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年度重大活动项目之一,"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一贯秉承"接近完美、实现完美"的宗旨与作风,并在不断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大胆探索、勇于开拓革新。在中央音乐学院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下,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由熹教授于2008年创建该音乐节,并担任艺术总监至今。十年来。音乐节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走向成熟,并逐渐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显现出其独树一帜的魅力,成为首都音乐界的室内乐盛会。
第十届"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将于2017年11月3日至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本届音乐节包含9场风格各异的音乐会、9场不同主题的讲座及钢琴、小提琴、重奏等多场大师课。
音乐会
本届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紫气东来——谨以此中国原创作品音乐会献给'一带一路'"回应了中国当下的时代主题,以中国原创作品题献"一带一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推助作用。音乐会包括赵季平、叶小纲、李滨扬、江洋、杜咏、刘锡津、李博禅等作曲家的作品,既包括中国民间音乐,也有原创新作,并聚集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骨干教师同台演奏,共同绘制出"一带一路"的文化景象和时代图景。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的品牌产品,"琴缘"--明日之星音乐会,以向国际舞台推送中央音乐学院自主培养的优秀年轻音乐家为宗旨,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音乐家的最高水准。参演者包括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本科及研究生中表演专业的优秀学生,演奏曲目不仅包含流传百年的经典名曲,更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学生的最新力作。
"小荷青青——合唱团与民乐队专场音乐会",由两个青少年团体分别演绎西方经典合唱作品和中国原创民族作品。上半场是由指挥家安德鲁·韦伯-米切尔(英)与林恩·斯万森(美)指挥的珠海童声艺术合唱团带来的西方"合唱简史":从蒙特威尔第到贝多芬,再到福雷、霍华德·古德。听众可以通过这种历时性的曲目安排进一步认识西方合唱艺术;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马向华、江洋、戴亚、乔佳、邸琳等倾情加盟下半场演出,与陈冰指挥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民族管弦乐团合作,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新声与未来。
由单簧管演奏家大卫·罗登(澳)、中提琴演奏家尼尔·汤普森(澳)与钢琴家玛利亚·拉波波娃(俄/澳)组成的"欧米茄三重奏团"将演出莫扎特、格林卡、舒曼等作曲家的名作。
Invisible Anatomy跨界乐团是由王斐南等六位毕业于耶鲁大学作曲系的成员组成的。室内乐因其自由的组合形式,往往是"跨界"手法的首选体裁形式;而"跨界",则是室内乐发展的新方向。这支集作曲家与表演者于一体的乐团试图从视觉、听觉与潜意识层面上进行探索,从先锋古典、实验摇滚、新爵士、电子乐和戏剧中汲取元素,他们将为观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I.A跨界乐团专场音乐会"。
"生命与热情--弦乐四重奏专场音乐会"由澳大利亚墨尔本顶尖的四重奏组"华特尔四重奏"演绎。该四重奏组成立于2015年,四位演奏家王毅、智美近藤·布伦南(日)、杰森·布恩(澳)与梅丽莎(澳)均任职于维多利亚管弦乐团,他们将为听众带来海顿、德沃夏克与肖斯塔科维奇的经典弦乐四重奏作品。
"向贝多芬致敬--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专场音乐会"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舒华教授与多个世界级大赛获奖者、青年小提琴家陈佳峰合作演出。音乐会将演奏贝多芬三部小提琴作品:D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2之1)、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作品24)与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尔"(作品47)。
"一室乐融",正如音乐会的标题所示,将由泰国曼谷民族器乐三重奏与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演奏家共同演绎东方与西方的室内乐艺术,通过音乐的共鸣来营造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的文化生态。
本届音乐节的闭幕式音乐会将献上两首中西合璧的重量级协奏曲。上半场将由中央音乐学院马向华副教授演奏关乃忠作品《第一二胡协奏曲》。下半场,音乐节有幸邀请到著名钢琴家、教育家,曾荣获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等荣誉的亚历山大·科普林先生(俄),他将带来其成名作之一--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担任闭幕式音乐会指挥的是著名指挥家夏小汤,由中央音乐学院俞峰院长亲自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担任协奏。
讲座
与往届一样,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的系列讲座以名家演释的形式面向观众,从西方的古典精髓、中国的民族传统及室内乐的发展前景等各个角度阐释室内乐艺术:室内乐大师杨戈芳教师将从艺术的突破,生命的历程,心智的倾诉,灵魂的反思等多个角度诠释贝多芬的全套弦乐四重奏;多项国际比赛获奖者、钢琴家秦川讲解的"艺高人胆大:怎样在比赛压力下发挥最佳水平",将试图揭示演奏心理在技术发挥和艺术造诣中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作为首位公演全套《斯克里亚宾钢琴奏鸣曲》的中国钢琴家陈韵劼带来的"走入永恒--斯克里亚宾钢琴及室内乐作品解析"将带领观众进入斯氏充满神秘色彩的音乐语言;李滨扬、马向华、江洋均为当下在原创民族音乐上最活跃的音乐家,三位音乐家将在"问路探源--民族音乐创演漫谈"讲座中对原创民族音乐在国内的发展前景提出各自的见解;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张晋将与他的优秀学生以《肖邦的第一套练习曲》这一钢琴教学、演出上的绝对保留曲目为例,在"技术与音乐完美融合--论< 肖邦练习曲>作品10的学习与演奏"讲座中全面展示肖邦钢琴音乐的教学方法和艺术价值;陈舒华与陈佳峰在"向贝多芬致敬"音乐会中演绎贝多芬三部重量级作品后,还将在"从贝多芬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看贝多芬的音乐语汇"讲座中对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这一在国内长期未受到关注的体裁进行探讨;石叔诚以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教育家的身份,带来"中国音乐的创作--钢琴室内乐与独奏曲"讲座;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家和云峰教授对云南民间音乐有着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位纳西族人,他将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视角讲述"云南丽江洞经古乐的前世今生";长期从事戏曲音乐创作的杨乃林教授带来的讲座"中国京剧与室内乐--中国戏曲与室内乐结合的前景发展"是中西音乐结合的先锋性话题,在中国和国际的文化潮流下,戏曲或许将成为中国当代创作的重要探索方向。
艺术恒久远,经典永流传。室内乐艺术延续百年至今,正是因为它所独有的人文气息与精神内涵散发着永不褪却的光芒。让我们共同期待第十届"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带来的音乐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