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第十届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 -> 新闻动态 -> 正文
十年一品熹如乐 方显室内之能事——记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

  室内乐是欧洲古典音乐中一种较为经典的演出形式,因编制组合弹性较大、演出场地不受限制、多声部特征等特点,室内乐近年来逐渐受到音乐界关注青睐,成为作曲家充分展现个人创作意图、演奏家挖掘新型演奏技法的有效途径。但鉴于室内乐的完美诠释,需要演奏者之间相互的聆听、烘托以及长期大量磨合,因此,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相较其它各种古典音乐形式来说一直较为缓慢。

  为了缓解室内乐在中国的生存现状,让更多人知晓室内乐、走近室内乐、理解室内乐、热爱室内乐,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由熹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全方位支援下,于2008年创办"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坚持每年一届,并担任艺术总监至今。

  多年来,音乐节秉承"兼收并蓄、继往开来"的宗旨,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室内乐音乐成果,包括60余场音乐会,30余场讲座、230余课时大师班以及三届室内乐比赛,期间共计邀请到五十余位国际知名音乐家来华进行演出,并出版"2010年第三届中央音乐学院·演出精粹"与"2015年第八届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音乐节闭幕式"音像集。

  以"公益"、"普及"为目的的创办模式,使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从最初的每场一、二百位听众发展到现在的一票难求、场场爆满,从一个只面向专业音乐人士的学术型音乐活动发展为一个面向社会各个阶层、带有鲜明标签的音乐品牌,并先后获得法国、德国、波兰大使馆、法国文化传媒部、法国弗兰西斯·孔泰大区会议文化局、法国文化中心、CCTV新闻频道及音乐频道、北京青年周刊、波兰密茨凯维奇学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欧文风范、天裕风范文化公司、漫步者音乐家基金会、中国交响乐基金会、欧美同学会、库克音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育基金会等机构的大力支持。相关活动被《北京青年报》、《人民音乐》、《钢琴艺术》等杂志多次报道,CCTV新闻频道及音乐频道也逐年对音乐节演出盛况进行转播。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依托中央音乐学院这一平台,充分利用本院资源优势,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三大品牌特点,即:在教学中复兴古典精品室内乐、在音乐会中首演中国新兴原创室内乐、在品牌"琴缘"音乐会中力荐表演新秀:

 

一、在教学中复兴古典室内乐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从创办伊始就坚持"复兴古典、向经典致敬"原则,举办了各种规模、各具特色的高水平室内乐音乐会,历年来先后邀请到钢琴演奏家曼纳海姆·普莱斯勒(Menahem Pressler)、托马斯·瓦萨利(Tamas Vasary)、保罗-巴杜拉·斯柯达(Paul Badura-Skoda)、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大提琴演奏家林·哈勒尔(Lynn Harrell)、单簧管演奏家罗伯特·斯普林(Robert Spring)、小提琴演奏家阿嘉塔·兹姆泽夫斯卡(Agata Szymczewska)等国际顶级演奏大师参与音乐节演出。与此同时,为了增进本院学生演奏技法水平,主办方进而组织以"大师演奏感悟"为主题的教学示范讲座、大师班等活动,搭建了最优秀的演奏家与院内师生、音乐爱好者们零距离的交流互动平台。

 

二、在音乐会中首演中国新兴原创室内乐

  音乐节在复兴欧洲经典的同时,还坚持大力推广当代中国新兴原创室内乐作品,在历届活动中,共计上演中国作品39首,其中新创作品23首,叶小纲、郭文景、徐之彤、高平、陈泳纲、江洋等在当代国际乐坛享有较高声誉的中国作曲家新作,均被搬上过室内乐音乐节的舞台。与此同时,近年来音乐节还开始对作曲家进行委约,首演了《嬉游曲》、《神奇的传递》、《第三极》等作品。

 

三、在品牌"琴缘·明日之星"音乐会中力荐表演新秀

  为了充分展现中央音乐学院最新教学成果,做到教学相长,音乐节还特设自有品牌"琴缘o明日之星"音乐会。该品牌致力于搭建中国最优秀、最年轻的艺术家交流平台,为表演专业新秀和作曲专业学生提供登台和新作品的上演机会。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音乐会演出人员全部来自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学院的获奖学生及青年教师;很多国内目前知名室内乐组合都在初期得益于"琴缘"长期系列音乐会。

 

  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已经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大型音乐活动之一,我们衷心期待第十届音乐节的隆重召开。

  2017年11月3日至11月9日,北京见。

作者:郭懿 文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7-10-20 17:00:24    发布日期:2017-10-20 16:53: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