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6日,下午三点至四点半,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8层报告厅,哈萨克斯坦HasSak乐团的成员,对哈萨克斯坦的传统乐器与音乐,进行了细致解读,呈现了一场引人入胜的音乐讲座工作坊。讲座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张鑫主持。
HasSak乐团是当今世界音乐乐坛炙手可热的哈萨克斯坦乐团,团员全部由哈萨克斯坦热爱传统音乐的年轻精英组成。这些年轻人来自朱根诺夫(T. Zhurgenov)命名的国立音乐学院和库尔曼嘎兹(Kurmangazy)命名下的哈萨克音乐学院,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走到一起,将哈萨克的古老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哈萨克当代的年轻人能够透过他们的音乐,贴近哈萨克珍贵的音乐传统与历史。
首先,每一个乐队成员分别对哈萨克独特的传统乐器进行了展示。在展示的同时,他们对每一种乐器都进行乐器形制与乐器制作与乐器演奏技巧方面的讲解,并进行了现场演奏示范,呈现哈萨克斯坦丰富多元的传统音乐文化,令在场的听众朋友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哈萨克斯坦传统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如在弹奏冬不拉(Dombra)的时候,手指会在弹拨琴弦的动作以外,做出更多炫技的装饰,显现了高超的演奏技术。此外,还展示了口弦(kobyz)、可以模仿马蹄的声音的小型打击乐器、声音洪亮的大鼓、与笛子相似的吹奏乐器、与中国古筝相似的乐器Jetigen等等。

图1:哈萨克传统乐器冬不拉

图2:哈萨克传统乐器口弦

图3:哈萨克传统乐器Jetigen
在对乐器展示完毕之后,进入了与现场观众的互动环节。观众对HasSak乐团和哈萨克斯坦的传统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首先有观众询问了 Jetigen与中国的古筝的区别、琴弦数目、材质、定弦、传统的演奏技法等等。根据团员解释,Jetigen共23弦,与中国古筝的不同在于高低音区相反。琴弦的材质为钢丝弦,演奏技法方面,在传统音乐中左手按压技法较多。而传统的演奏方式是在演奏时将琴放置于腿上,HasSak保留了这种传统的演奏方式。而乐团的服装、乐器不只是属于哈萨克民族,既有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也有古代突厥的乐器和其他外来乐器。同时,还有观众对乐团名称感兴趣,询问其为何叫HasSak,成员解释这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其一,HasSak与其民族和国家“哈萨克”的发音近似;其次,这一词汇的涵义,是 “真正的英雄”,寄托了成员的梦想与自我认同。因此,这些年轻人决定将自己的乐团,命名为HasSak。
此外,还有一些中外专家与友人,针对乐团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理念,进行了热烈讨论。乐团所用的音乐素材与风格,并未全部照搬自传统音乐,而是以符合大众审美、符合当代审美的方式,呈现给世界听众。希望在当代社会中,在哈萨克音乐逐渐遗失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种将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哈萨克斯坦的当代年轻人,有兴趣去亲近自身独特的传统音乐。而加拿大民族音乐学家雨葦(Randy Raine-Reusch),则对乐团的未来道路提出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充分挖掘古代的音乐文化,令世界听众能够听到哈萨克斯坦更深层的音乐,赢得更多国际认同。

图4:与现场观众互动
随后,HasSak乐团为现场听众演奏了《美丽的天鹅》,用这首美妙的乐曲,作为本次工作坊的结语。天鹅在哈萨克斯坦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珍贵的动物,也是和平、美好和高贵的象征。由哈萨克族著名冬不拉演奏家努尔里沙·特烈鲁耶夫创作。而年轻的乐手们将这首乐曲改编成合奏曲,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图5:HasSak乐团成员合奏
本工作坊,不仅有诸多乐曲与乐器的呈现、音乐理论的提及、更重要的是呈现了音乐文化方面的交流。讲座结束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安平教授作为世界音乐周2017的策划人和艺术总监上台发言。热情赞扬了这些为了哈萨克斯坦传统音乐不懈努力的年轻人,而他们将原生态乐器与当代人情感和思想相结合的方式,与执着恢复传统音乐的决心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