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世界音乐周2017 -> 新闻报道 -> 正文
记“伊朗音乐工作坊:伊朗传统音乐的声乐与器乐 ”

  

  2017年11月27日上午九时许,“世界音乐周2017”系列活动之“伊朗音乐工作坊:伊朗传统音乐的声乐与器乐”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本次活动由伊朗著名加瓦(Javan)乐团主讲,他们将展示伊朗传统音乐的主要特点和风格,讲解桑图尔、奈伊、通巴鼓、塔尔琴等伊朗传统乐器, 并即兴进行表演。

  讲座伊始,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发表讲话。他谈到,伊朗传统乐器是很有特色的,并且还跟中国乐器有很深的渊源,希望在场听众能够从中感受到这种联系。加瓦乐团乐手、本次活动主讲人莫哈迪-赛达特(Mehdi Siadat)首先向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安平教授致谢,他们非常高兴能够来到中国作交流。对于本民族音乐,他首先给出这样一个总结:“伊朗传统音乐像一条信息”,她是来自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与伊朗古老的历史和文化缠绕在一起。这里面有快乐,有爱,有忧伤,有努力,还有西亚人民千年来经历的战争与失败。其次,对比很多其他国家的音乐,伊朗音乐的保存犹如一个奇迹。虽然经历过武力与文化的入侵,她依然保持着未被污染的纯真性。伊朗文化是如此强大,甚至会对入侵者产生影响——从艺术、生活方式到世界观。第三,如同中国,伊朗也有很多民族,他们共享伊朗传统音乐。

  

  

  

  图1:加瓦乐团乐手、本次活动主讲人莫哈迪-赛达特

  

  从形式上来说,伊朗传统音乐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谱好曲的,一是即兴形式。从时期上来说,分为前伊斯兰化时期(包括伊朗非常古老的部落音乐)和伊斯兰化之后的音乐(包括用于仪式性场合的“Maghami music”与伊朗常见的音乐模式“Radif music”)。20世纪学术界对伊朗音乐的分类是将其分为12个部分,其中7个篇幅宽广、相互独立的部分称为“Dastgah”,如果完整表演下来的话有特定顺序;其余5个从“Dastgah”中衍生、相互关联,每一部分有特定曲目,称为“Awaz”,有228首。另外伊朗音乐记谱中有两个表示升降4分之1音的符号,即“sori”和“koron”,前者指升4分之一音,后者指降4分之1。为了更直观地表达,主讲人向在场观众展示并演奏了一段包含“sori”与“koron”的谱例。

  随后,主讲人为大家逐一讲解了伊朗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首先是最古老的吹管乐器奈伊(Nay),由藤管制成,包含6个凸起的节。还有三件很令中国观众熟悉的分别是:“Sorna”,即唢呐;击弦乐器桑图尔(Santour),即伊朗扬琴,三个八度的音域,9个琴马,72根弦,右手部分是铜弦,左手部分是钢丝弦,以琴竹演奏;卡曼恰(Kamancheh),形似二胡的弦乐器。打击乐器通巴鼓(Tombak)很有特点,胡桃木制,蒙骆驼或山羊皮,上下粗,鼓颈细,以手指演奏。最后,莫哈迪-赛达特为观众展示了部分伊朗演奏家、歌手、作曲家的名单,以及五六百年历史、表现乐器演奏场面的伊朗民间绘画。

  讲座部分结束后,观众们踊跃提问。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陈自明教授首先提问:“前伊斯兰化时期的音乐保存得多吗?”主讲人对此的回答是,在阿拉伯入侵之前的音乐虽然也有保存,但是记谱方式并不精确。他们还对“Dastgah”与木卡姆的出现顺序交换了不同意见。有观众对管乐器奈伊的出现时间、衍生家族与音阶很感兴趣,主讲人回答道,奈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但现在的形制是400年左右;它的演奏使用伊朗传统音阶,其衍生乐器因音高而区异。还有一位观众询问伊朗传统音阶和阿拉伯音阶的区别,莫哈迪-赛达特则明确指出它们完全是不一样的音阶,前者的4分之1音的升降会更高或更低,而后者在此方面是固定的。

  

  

  

  图2:莫哈迪-赛达特回答观众提问

  

  在之后最令人期待的表演部分,加瓦乐团以奈伊、桑图尔、卡曼恰、通巴鼓与声乐的组合为大家演奏了一首表现新婚男女互相倒酒、表达爱意的伊朗传统乐曲,充满波斯风情,在场观众无不倾倒。结束之后大家向乐团表示极其热烈、持久的欢迎与感谢,陈自明老师也对乐手们的精湛技巧给予盛赞。“世界音乐周2017”之“伊朗音乐工作坊”不仅成功激起了观众对伊朗音乐的浓厚兴趣,也令大家对“丝绸之路”的音乐交流有了更直观、更感性与更美好的亲身体验。

  

  

  

  图3:伊朗加瓦乐团现场表演

  

  

  

  图4:现场观众聆听演奏

  

作者:文:赵婉婷;图:毕乙鑫    来源:     最后更新日期:     发布日期:2017-12-01 01:00: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