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下午16:00-17:30,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冯志莲教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满族太平鼓祭祖仪式音乐研究——以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的讲座工作坊。并特别邀请了满族祭祖仪式的“非遗”传承人庞云凯和王香富两位老师作为嘉宾,在讲座过程中进行现场表演。以传承人现场表演与多年田野影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呈现太平鼓的仪式场景,从用乐布局、音乐特征、曲调个性等方面阐述其特色。

图1:冯志莲教授
冯志莲教授对辽宁岫岩满族民众的一种祭祀活动——太平鼓祭祖仪式,有着多年的持续关注、调查与研究。这种仪式以口传和手抄本的形式,保留着长篇曲辞文本,其结构庞大,曲调多样,情节曲折,内容丰富。为使在场听众对太平鼓祭祖仪式有生动直观的感受,冯教授请庞云凯和王香富两位传承人先演示了一段“请神”的场景。
图2:传承人庞云凯和王香富演示“请神”场景
随后,冯教授对满族人口的分布进行了详细介绍,进而阐述辽宁岫岩的文化生态环境。并以潘氏家族家谱开光祭祖仪式为例,讲解了岫岩太平鼓仪式的程序。冯教授记录了全部的仪式程序及用乐的乐谱,从音乐流程、曲调布局、音乐特征、曲调个性、曲调辨析和鼓伴奏特点等方面,分析并阐释了岫岩太平鼓仪式的用乐特色。冯教授将对仪式中的全部曲调进行了分类,分为通用性曲调、穿插性曲调和专用性曲调。通用性曲调基本贯穿着仪式的始终,分布于仪式程序的8个仪节,且具有功能性特点。庞云凯和王香富两位老师现场展示了站鼓形式的通用性曲调《灵童打棚》。

图3:通用性曲调《灵童打棚》
而穿插性曲调,则是于仪式中穿插使用,由庞云凯和王香富两位老师呈现了载歌载舞的走鼓形式的《六只灯笼》。而专用性曲调,则是整个仪式过程中只使用一次,所谓“一个神仙一个调”,每位神仙各司其事,因此均有自己的独特曲调。庞云凯和王香富两位老师演唱了《闯五府龙门》,同样为载歌载舞的走鼓形式。

图4:专用性曲调《闯五府龙门》
此外,冯教授还搜集了已经出版的所有满族歌谣,经过分析,发现许多曲调以汉族为主,有山东地区、河北地区的音乐风格。而太平鼓仪式本身,也与傩文化存在共性。而多神崇拜、泛神论,在这个仪式中体现得也非常明显。此外,冯教授认为,仪式与江淮童子戏的关联、与道教文化的关系、对萨满文化和民间巫风的吸收等等,使其在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下,具有了萨满仪式的外形,汉族文化的内核。太平鼓祭祖仪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乡村的社会秩序,是辽宁岫岩地区满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太平鼓祭祖仪式的流程、形式和音乐分析,冯玉莲教授讨论了仪式中所存在的满、汉文化元素,并探讨了满、汉长期交流中形成的文化交融现象,阐释了满、汉文化在仪式中的融合方式与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