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周”除了让我们领略到世界各地民族音乐的风貌,也同样应当关注中国本土的音乐,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本次世界音乐周11月28日下午四点,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教学楼七层学术报告厅701,开设了泉州南音的主题讲座——“泉州南音的海外传播样式”。
泉州南音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扎根式传播和流动式传播。泉州南音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属于扎根式传播,华侨华人在长期侨居过程中,自发组织南音社团,编撰、出版南音曲谱集,进行南音传承、创新、演奏、研究、交流和教育等;泉州南音在欧洲的传播属于流动式传播,大陆和台湾的南音社团通过各类交流、演奏活动将南音带到欧洲,而近代以来也有很多欧洲学术团体和个人不断将视野聚集在泉州南音。
讲座嘉宾是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的王州博士,他是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专家,和中央音乐学院一直有密切的合作。他多年来扎根本土,对泉州南音持续关注和跟进。
本文为两岸协创中心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当代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中期成果。基于中央“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因此泉州南音的研究被赋予了更大意义。

首先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泉州”这个地名原来覆盖的区域更广,包括了现今的厦门等城市,因此泉州南音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泉州南音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扎根式传播和流动式传播。泉州南音在东南亚各国的传播属于扎根式传播,华侨华人在长期侨居过程中,自发组织南音社团,编撰、出版南音曲谱集,进行南音传承、创新、演奏、研究、交流和教育等。迁徙到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靠南音等音乐形式寄托乡愁,自嘉庆年间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建立起大量的南音社团组织,并培养了很多传承人。闽南人的会馆会邀请音乐社的中坚力量教唱传承人。
和其他传统音乐形式不同,南音的传承是有相当成熟的体系的,南音有曲谱,闽南籍华侨华人整理曲谱结集出版,更有新创作。南音发展一直秉持着“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原则,近年来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努力,如表演形式由原来单一的清唱改为二重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甚至借助梨园戏丰富南音。南音注重多方交流促进发展,东南亚各国和大陆、台湾均有交流,合办艺术交流活动。流动式传播主要是泉州南音在欧洲的流动性活动演出、个体性考察交流活动等。有利于传播活动的广泛性开展,和满足传播对象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二点可以类比比较音乐学。尤其是2006年泉州南音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音在欧洲乃至世界知名度和传播更广。
王州老师讲座最大的特点就是列举了大量史料佐证泉州南音两种传播方式的影响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我系潘澜老师在讲座结束后特地提出看了资料的来源是从史料中获得还是采风 以及花了多长时间的问题,王州老师介绍,年代久远的资料多来源于史料,或通过中间人获取,当然在去东南亚、欧洲访问时也会建立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并获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