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世界音乐周2017 -> 新闻报道 -> 正文
讲座工作坊:李滨扬教授——音乐创作中的“空中花园”

  

  

  2017年11月28日下午16:00,在中央音乐学院综合楼701报考厅如期举行了世界民族音乐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国际研讨会中的《讲座工作坊:李滨扬教授——音乐创作中的“空中花园”》。

 

  音乐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经济立根长远之魂。文化一带一路是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文化复兴为中坚,在周边国家发起的世界性的文化复兴运动。为了响应文化的一带一路,此次世界民族音乐周的主题便是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展开。“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进沿线多民族、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和民心相通的最直接方式。

 

  此次讲座的主题主要是李滨扬教授围绕他创作的《空中花园》这部竹笛与大型管弦乐队的作品,作者试图用竹笛、用声音带领听众走出国门,一路向西,去欣赏一个与中华文明不同的曾经的存在——空中花园。这个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神奇出现在人类历史的文明中,然而又神秘的消失了。冥想之中,竹笛和你一起去穿越时光、历史,去经历似曾存在过的无限旖旎风光与悲欢离合,去游历作者用音乐打造的那座空中花园。该讲座邀请了他本人解读他在《空中花园》音乐创作中所持的多元文化观,同时邀请中国竹笛青年演奏家冯天石现场示范,引领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世界。

 

  在讲座的开始,李滨扬教授首先介表明了自己创作这部作品的几个意图。首先,对于音乐上的“一带一路”,之前作曲家们大多把眼光局限于新疆音乐,他希望“一带一路”的主题可以拓宽,可以再把视野放宽,所以就跳出了新疆音乐的局限,把眼光放在了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文明上。其次,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内容或者是受众的欣赏多元化,采用东方音乐元素,像西方音乐史中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等一些作曲家的作品一样;最后最为作曲系的老师这一职业,李滨扬教授希望通过自己的这部作品,可以给当代的学子做一师范,现在学生在学院内学习的是西洋作曲技术四大件,大多数作品都比较现代化、西方化,但不应忽视的是多彩的民间音乐,要把一些目光投向民族的、世界的元素。李滨扬教授还展示自己创作这部作品所使用的核心音阶,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他使用的这个音阶中包含了两个增二度;在原先的总谱中还用文字作为提示,采用标题音乐用文字提示音乐的做法,像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彼得与狼》一样,不过最后删掉。

  接下来讲座的第二阶段是李滨扬教授分段介绍《空中花园》这部作品,同时青年竹笛演奏家冯天石来示范其中的精彩段落。乐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场景式的,像图画描绘一般,展示想象中古巴比伦的国土、建筑、街道,音乐让你身临其境,去听一听看一看感受古巴比伦的文化氛围。第二段是快板,生活性、舞蹈性的描绘,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展现在你面前。第三乐章慢速的,人类生活过的地方留下大量灿烂的文明文化,可不幸的是古巴比伦文明消失了,这些宝贵的遗存消失了,不免情绪低落、哀伤。第四乐章重新回到欢快的, 材料也沿用第二段中的,体现了作曲家积极地态度,不要沉迷于过去的、低迷的状态,人类社会是要往前走的要向前看,这也象征着中华文明向巴比伦文明的一种致敬。

  

作者:文:何毅    来源:     最后更新日期:     发布日期:2017-12-04 15:41:00
分享到: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