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时代@教育-全国教育大会
教育大会深解读(2):弘扬高尚师德,培养时代新人,听听3位专家怎么说 | 新时代@教育

  弘扬高尚师德 潜心立德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建平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指出广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三传播”“三塑造”的时代重任,勉励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又一批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我们认为,应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师范大学“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1.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下好教师教育领先的“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重申了“四有”好老师要求。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更加坚定了我们“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使命初心,坚定了我们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坚定了我们打造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和中国基础教育“黄埔军校”的信心决心。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育事业优先发展,需要教师教育优先发展,师范大学优先发展。我们要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办学特色,超前规划布局,在研究阐释大会精神上下功夫,在推进落实大会重要部署上下功夫,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为解决中国问题尤其是中国教育问题提供有效方案和高质量对策,这也是判断北师大是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

  2.教书育人、以德育德,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这份执着、定力和坚守,首先来自坚定的职业信念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我们坚定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百年传承积淀的自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对标“四有”好老师要求,以更高的师德标准、更严的师德规定,持之以恒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课有纪律,成果发布要规范”,全方位全环节拧紧师德师风监督的螺丝。学校组建党委教师工作部,成立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先后出台加强师德建设系列文件,健全师德师风日常督导评估机制。同时,严肃处理违反师德规范的行为,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做到不手软、不姑息。在师德激励方面,面向校内设立“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和“四有”好老师金质奖章,重奖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面向社会实施“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和“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发掘选树并重奖一大批教育战线上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广泛建立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学校共同体,让“四有”好老师的榜样效应持续发酵,在全社会昭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道精神。

  3.立德树人、倾心筑梦,打好培养未来教育家的“基础桩”

  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根基则在师范院校。从一定程度而言,教育事业的基础是否牢固、坚实、可靠,关键看师范院校培养的未来教师质量。着眼于教育事业的未来,培养十年、二十年之后发挥价值和作用的高素质教师,需要师范院校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在招生、培养模式等方面,吸引一大批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选择师范专业,同时让优秀学生成为未来优秀教师。

  师范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主力军,要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养成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调整完善培养方案,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在每一个未来教师心中深深埋下“大国良师”种子,树立“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职业信念,倾心培育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大先生”和“教育家”。

  4.共享共建、协同创新,奏好师范院校命运共同体的“交响曲”

  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变,师范院校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师范院校应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共担使命、共享资源、联合行动、协同创新,努力做到“四个坚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教育内容、教育思维、教育方法的现代性转变;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完善实践实习和就业帮扶体系建设;坚持顺应“互联网+”时代大势,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坚持对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精准育人、精准培养,推动包括公费师范生在内的各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进入新时代,北京师范大学愿与全国师范院校一道,积极构建师范院校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在“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方面发挥作用,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为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师范大学的力量

 

  教育工作必须把握首要问题聚焦根本任务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陈子季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一以贯之的集中体现,鲜明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质的规定性,深化了我们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直接决定着我国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认识。

  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为什么必须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是一个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而接续推进这个完整事业,不仅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不懈奋斗,也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为之不懈奋斗。广大青年在这个接续奋斗过程中,都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为自己的人生信念,都应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经过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最近6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2017年统计显示,我国学前三年在园幼儿为4600.14万人,小学在校生为10093.70万人,初中在校生为4442.06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为3970.99万人,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779万人。从教育层级看,各阶段在校生人数,都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国家。这么多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知识才能,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既要抓好对青少年的知识教育,更要抓好道德人品教育,真正把他们培养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我国一代又一代青年手中不断推进向前。

  此外,“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成才和成熟的过程,恰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这种“全过程参与”的历史性契机,也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青年能够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必须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那么,“合格”的标准和“可靠”的依据是什么?这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早在1919年,在新文化运动的热潮中,蔡元培、蒋梦麟等19位教育界知名人士组成的“教育调查会”,就提出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并规定“健全人格”包括四项内容:一是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二是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是强健活泼之体格;四是优美和乐之感情。此后,接过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更高层面上积极推动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对此都提出过明确要求。比如,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学校就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6年8月,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继承而且深化了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的这一重要思想,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比如,2014年4月4日,他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节活动时,曾勉励少先队员们“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树立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强健体魄,长大以后通过辛勤劳动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2016年9月9日,他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这次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了“合格”和“可靠”的具体标准,这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德智体美劳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无疑就是我们所要培养造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进入新时代、适应新形势、完成新要求,教育工作必须把“首要问题、根本任务”贯穿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六个“下功夫”培养时代新人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

  冯建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思想为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在近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他提出,培养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可以说,六个“下功夫”进一步明确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

  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参加“五四”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就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为此,必须加强近现代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教育,用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事例教育广大学生,引导青少年将个人理想同祖国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树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和接班人。

  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因,维系着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不懈奋斗。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从小抓起,从爱国家的一草一木,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做起,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加强品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时代新人的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领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感、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知识见识、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有学识、重实干、靠奋斗、讲奉献的时代新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渗透到学科、教学、教材、管理各方面,实现课程育人、教材育人、课堂育人、管理育人;融入社会实践,实现活动育人;融入学校文化,实现文化育人;融入制度建设,实现制度育人;要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实现生活育人、环境育人。要在全面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每个人做事的基本遵循。

  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有奋力拼搏的精神,还需要真学问、真本领。尤其是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要赢得主动、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现在的青少年是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他们求知问学的质量直接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效。

  勇于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就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历史证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一代一代人的接力奋斗。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新时代赋予青少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一片坦途,也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它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这就需要培养青少年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不辱使命,不负人民期望。

  全面提升素质。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尤其要改进和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全面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时代新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各负其责、协同育人。要坚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加强社会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坚持全民行动,使全社会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要发挥教师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主导作用,强化教育引导,促进家校、社校合作,形成协调育人的合力。

  

作者:程建平、陈子季、冯建军   来源:《光明日报》    最后更新日期:2021-09-09 16:51:35    发布日期:2018-09-20 10:50:00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