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世界音乐周2019 -> 新闻报道 -> 正文
记“世界音乐周2019”之《印尼音乐工作坊》

  2019年11月16日14:00与17日10:45,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四层粹空间鹿鸣厅和八层报告厅,举行了《印尼音乐工作坊》。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四位艺术家——瑞斯南达(Risnandar)、哈尔焰多(Haryanto)、萨诺(Sarno)和媞媞珂(Titik),参与了工作坊的讲解。其中,瑞斯南达是中央音乐学院外聘的佳美兰音乐教师,媞媞珂是中央音乐学院外聘的印尼舞蹈教师。16日的工作坊由中央音乐学院陈朝黎老师主持,翻译是本科的林梓琦同学;17日则由中央音乐学院助教张潇雨主持并翻译。


  工作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佳美兰音乐的赏析、印度尼西亚的舞蹈艺术和安格隆(Angklung)的演奏。瑞斯南达、哈尔焰多和萨诺三位老师,首先为在场听众展示了印尼最有代表性的佳美兰(Gamelan)音乐,佳美兰一词是爪哇语,主要是指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同时又可以用来泛指一切合奏音乐,此外还指演奏这些音乐的乐队。佳美兰乐队中乐器众多,三位老师分别介绍了肯当鼓(Kendang)、共鸣筒金属排琴根德尔(Gender)等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并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演唱了传统民歌。乐曲从萨诺先生悠悠的声乐演唱开始,他那神秘悠远的嗓音直接将观众们带到遥远的印尼,随后瑞斯南达和哈尔焰多演奏的乐器也逐渐加入到乐曲之中。虽然仅仅是一个小乐曲,但已经展示出了佳美兰音乐中最重要的音乐结构:复杂的复音层叠、丰富的句逗结构以及循环的曲式结构。


  随后,媞媞珂老师在肯当鼓的伴奏下起舞,表演了一支巴厘岛风格的迎宾舞蹈,这支舞蹈通常出现在各种庆典仪式上,用以欢迎到访的宾客们。随后,是和小朋友互动的环节。媞媞珂邀请了一些小朋友来到舞台,教授大家克恰克(Kecak)舞蹈中的音乐语言和身体语言。克恰克起源于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驱魔仪式,由一百至二百人不等赤裸上身的男子围成圆圈,圆圈中心点燃着一堆火光明亮的篝火,他们用节奏性很强的呼喊声为驱魔舞蹈伴唱。这种合唱形式还经常与表现《罗摩衍那》故事的舞剧结合起来,配上佳美兰乐队,成为一种综合音乐舞蹈戏剧的艺术。由于合唱中不断呼喊“恰克”(tjak)一词,所以被称为“克恰克”。媞媞珂老师教给了小朋友们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节奏,比如“Bu shin”是在模仿走路的声音、“Jing gongk”是举起双臂向左右上方伸展、“tjak tjak jin buk”是结束的意思,需要舞者双手叉腰原地站好。运用刚刚学到的克恰克音乐语言和动作,小朋友们进行了现场的表演。


  在佳美兰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的环节之后,瑞斯南达老师与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展示了如何演奏印尼传统乐器安格隆。这是一种击奏类竹筒乐器,其结构是在一个竹架上悬吊两根粗细不一、音高相差八度的竹筒,其上端削成长舌状,下端呈凹形,插入底部粗竹筒的长方形槽内,通过摇奏,使架子上吊着的竹筒撞击在左右槽壁,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若干架定音不同的安格隆组成一套即可演奏各种旋律。由于其造型独特,声音悦耳,演奏方式十分简单,非常受人们喜欢。这种乐队音乐的演奏的难点和有趣之处在于乐队成员在演奏时的默契与参与性,对于节奏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大有益处。现在已经成为印尼中小学音乐课程和课外活动的一项的音乐艺术形式,不仅在印尼全国的大多数中小学普及,同时也被引入世界许多国家的音乐课堂之中。瑞斯南达邀请了感兴趣的观众们上台进行亲身体验,观众们跃跃欲试,拿着这个“大玩具”兴奋地演奏起来。当学会如何演奏之后,拿到安格隆的观众们组成了一个乐队,在瑞斯南达老师的指挥下,演奏了一首印度尼西亚歌曲《孔雀》(17日演奏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本次印尼音乐工作坊中,观众们在四位印尼艺术家的带领下欣赏并亲身体验了美妙的印尼音乐。借助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举办的世界音乐周2019——“非洲与世界”青少年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暨青少年音乐教育交流展示活动,让中印两国的关系更加亲近。

  

作者:文:任笑 图:胡晓楠、张曦乐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最后更新日期:2019-11-26 22:54:39    发布日期:2019-11-26 22:51:00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