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晚19:00,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01学术报告厅迎来了世界音乐周2019——“非洲与世界”青少年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暨青少年世界音乐教育交流展示活动的第三场音乐会《摇滚西非——马里乐团音乐会》。本场音乐会邀请到马里著名音乐家巴拉·迪亚巴特(Balla Diabaté)和他的乐队,成员包括穆罕默德·科塔(Mohamed Koita)、奥萨曼·法德·科塔(Osumane Fodé
Koita)、那塔奈尔·黛比勒(Nathanael Dembélé)、蒙塔加·迪亚巴特(Mountaga
Diabaté)、巴查卡·迪亚巴特(Bachaka
Diabaté)、艾哈迈德·迪亚巴特(Ahmed Diabaté)、阿里·卡斯特罗·特拉奥里(Aly
Castro Traoré)、莫哈马杜·巴洛(Mohamadou
Ballo),由本次“世界音乐周2019”活动的艺术与学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教授主持,尹真老师翻译。


音乐会开场的第一首曲目是由巴查卡·迪亚巴特带来的歌曲弹唱《巴布戈迪》(Babougoudi)。这首作品讲述的是马里班巴拉王国塞古最后一位领袖巴布戈迪·夏卡由艰苦讨生活的奴隶白手起家,直至成为班巴拉王国最伟大领导人之一的故事,由音乐史官记录。巴查卡·迪亚巴特是马里的一名格里奥,以精通吉他闻名,多年来一直研究传统曼徳吉他乐器恩格尼的和弦转位技术,并成功运用到演奏中。通过巴查卡·迪亚巴特似唱似叹的歌声,听众仿佛可以亲眼目睹这位伟大领袖蜕变的艰苦历程。
第二首乐曲名为《恩加洛》(N’djaro),是一首献给马里一个以游牧为主要活动的族群——富拉尼人的歌曲。这首作品给人的感觉较为轻巧跳跃,吉他演奏的技巧相比起《巴布戈迪》更加繁复,描绘出了富拉尼人丰富多彩的生活景象。


第三首《曼徳变奏曲》(Mandé variation)由巴拉·迪亚巴特和他的乐队为我们演奏。巴拉·迪亚巴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科拉琴演奏家,更是杰出的音乐人,被两次评为马里最佳“造音师”。在这首《曼徳变奏曲》中,听众便深刻感受到了巴拉的音乐魔法——动感十足的节奏,绚丽的音响,让人忍不住跟着音乐节奏晃动身体。坐在观众席上来自肯尼亚的查尔斯·尼亚基蒂·奥拉沃教授被这旋律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随着音乐舞动,巴拉·迪亚巴特随即将奥拉沃教授邀请到舞台上共舞。科拉琴这件古老的乐器,在和电音结合后,竟能绽放出如此光彩,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第四首乐曲是一个欢乐的主题,名为《卡伊拉》(Kayira)。歌曲部分由蒙塔加·迪亚巴特主唱,巴拉·迪亚巴特和他的乐队伴奏。蒙塔加的歌声醇厚动人,缓缓拉开狂欢节的序幕。到了器乐主奏部分,乐队躁动的音响将狂欢节的气氛点燃,科拉琴和金贝鼓你来我往,极尽全力的炫技为观众上演了一出电光石火般的“对决”,蒙塔加·迪亚巴特手中摇动的铃鼓仿佛在为他们助威呐喊,世界音乐因交流和碰撞而变得富有魅力。


在“世界音乐周”2019——《摇滚西非》的舞台上,中国传统乐器琵琶和西非乐器科拉琴相遇了。首先,中国青年琵琶演奏家乔鹤演奏了名扬海外的著名中国民歌《茉莉花》,巴拉·迪亚巴特尝试用他的科拉琴逐句模仿,继而在《茉莉花》的基础上展开了一段即兴演奏。紧接着乔鹤也加入到这段即兴中,两者搭配上电子音乐的背景声,这首《茉莉花》变得别具一格。随后巴拉·迪亚巴特也将马里的音乐与乔鹤一同分享,一同演奏。

随后,巴拉·迪亚巴特和他的乐队为我们演绎了《桑迪加塔》(Soundjata),这也是本场音乐会的第七首曲目。它以伟大的马里帝国缔造者桑迪亚塔凯塔的名字命名,以此向他致敬。在这首歌曲中,全场的观众不禁站了起来,有人挥动自己的双手,有人伴随着音乐舞动,现场的氛围一度达到高点。

第八首和第九首乐曲是由巴拉·迪亚巴特和艾哈迈德·迪亚巴特共同为我们带来的科拉琴二重奏(Duo kora)。相比起之前,这两首作品给人的感觉较为柔和。其中,第九首作品描述了为了生存而偷渡的人们,充满了忧伤的气息。在这两首二重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聆听到了科拉琴那圆润如珍珠一般的美妙音色。

乐队为我们演奏的最后一首曲目名为《拉班》(Laban),意为尾声。这首作品开始的部分由蒙塔加演唱,风格十分抒情,好似在深情告别。当歌声停止的一瞬间,离别的惆怅悉数被无尽的欢乐所取代,气氛被音乐一步一步推向了最高点。每一个人都沉浸在音乐中,和乐队成员们一起或舞或歌,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在袅袅余声中,在对未来的期许中,音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场音乐会,是传统与新锐的碰撞,是古代与现代的呼应,是民族与民族的对话。它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打破了听众此前对非洲音乐的固有印象。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音乐变化的无限可能,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也许会有新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