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届八旬且已双目失明的毛宇宽老师,原任职我院编译室和音乐学系,1982年初移居香港。毛老师说:“从孩提时进入国立音乐院幼年班起,到如今垂垂老矣,我一生只有这唯一的母校。虽然身不在学院已近三十年,但与她的学术联系不曾间断,与师友们的情谊毫不褪色,那是我永远魂萦梦牵的地方。”为了向母校七十华诞表示衷心祝贺,他特地将近30年在香港默默耕云的写作成果──86篇文章汇集为《毛宇宽音乐文集》[上下卷]作为一份心灵的献礼,幷在行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由夫人陪同从香港飞来北京参加庆典盛会。
*
《毛宇宽音乐文集》由于润洋、王次炤、刘靖之、周凡夫等四位学者(后两位是香港学者)为之作序。他们都以睿智而真挚的言辞对这部音乐文集给予了高度评价。王次炤院长在序中写道,“用毛老师自己的话来说:‘这不是一部学术专著,而只是一个杂七杂八的大拼盘,姑且把它叫做另类的杂文集吧’。但我仔细阅读后,认为它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音乐学综合文集”。因此不妨把这部内容丰富、可读性很高的文集作一简介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上卷──世纪安魂曲
《浩劫丰碑篇》和《浴火永生篇》包括29篇专论,以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和杜那耶夫斯基的生平与创作为轴线,对苏联音乐在特定时空中的坎坷经历和光辉成就,特别是对其惨痛的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而发人深省的剖析和论述。《瞻前顾后篇》的3篇专论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历史及其研究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两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马思聪和江文也的遭遇进行了沉痛反思。《人间有情篇》(包括7篇文章)记录了作者与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交往的有趣而感人的回忆,钢琴巨匠李赫特辛酸而温馨的传奇故事以及李斯特、西洛蒂、霍洛维兹、米凯兰杰里等琴坛伟人的乐艺人生。
下卷──人生随想曲
《乐苑史话篇》和《余音绕梁篇》(34篇)以类似讲故事的方式娓娓动听地叙述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一段段史话,介绍和评论了18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历史中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作曲家及其作品,涵盖广阔,精彩纷呈。作者在叙事中不是历史的冷漠旁观者,而是充满严肃而又热烈的激情,以新角度、新方法观察和研究学术问题,从而引发人们新的思考。《姑妄言之篇》(5篇)中既有乐界大师对钢琴演奏艺术的真知灼见,又有作者对乐坛弊端辛辣犀利的严肃批评,有关于音乐“笑果”的轻松话题。《抚今追昔篇》收入了五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回忆录,有描述与台湾家人分离和团聚的奇特经历,跌宕起伏、曲折迷离;有记述钢琴家儿子的成长历程,读来兴味盎然;更有像《难忘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的悠悠岁月》这样的长文,情节如小说般生动,内容感人至深,是研究中国音乐教育史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最后,这部文集的面世是以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作为出版的基础平台,而由他任职上海音乐学院的儿子毛翔宇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全身投入,联同几位志愿效力的精英伙伴,承担了出版流程的全部工作:65万字的编辑和十次以上的反复校对,500幅照片的技术处理,各类纸张的挑选采购,守在工厂监督排版、印刷、装订,直至装箱托运,在紧张的五个月里、他们日以继夜、竭尽全力、费用也层层加码到不计成本的地步,力求使这件礼品的制作质素精美些,符合高标准的要求。幷由于有献礼的任务,他们一定要赶在校庆前出书。经过巨大努力,文集终于在10月29日下午出厂,并立即从上海起运,而在校庆前夕送到了目的地──中央音乐学院。他们的确准时完成了受托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