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70周年院庆专题网 -> 院庆动态 -> 正文
青春版《奥涅金》亮相国家大剧院

2010年12月7日晚,我院歌剧中心在国家大剧院歌剧厅成功上演了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根据大文豪普希金同名诗体长篇小说创作的俄罗斯经典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中宣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叶小文,以及我院党委书记郭淑兰、副书记逄焕磊、副院长江小艾等领导和嘉宾观看了歌剧演出。

1879年3月29日,柴科夫斯基决定由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莫斯科小剧场首演其第一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使该剧一炮走红,从此久演不衰,历久弥新。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我院歌剧中心与莫斯科音乐学院联袂,分别在北京天桥剧场和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大厅(Great Hall)和普希金博物馆音乐厅演出该剧,同样大获成功。特别是中国青年演员的突出表现,得到了国内和俄罗斯观众的盛赞。今年适逢我院成立70周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诞辰170周年,作为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音乐会的重头戏和第十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的闭幕式演出,我院歌剧中心再次推出此剧,以展示教学成果,为母校庆生。

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中心成立于2004年,迄今已排演《狄多的仁慈》《茶花女》《魔笛》《蝴蝶夫人》和《奥涅金》等五部歌剧。此番复排《奥涅金》,歌剧中心主任、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教授身兼艺术总监、导演、语言指导等数职,投入了大量精力。郭淑珍教授对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有着特殊的情结,早在1957年,作为前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她便主演了这部歌剧,成为亚洲第一个用俄语成功饰演该剧女主角塔姬娅娜的女高音歌唱家。1962年,中央歌剧院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次公演该剧(用中文演唱),她再次担纲女主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半个多世纪以后,她将自己对该剧的深厚感情又寄托在学生们身上,希望年轻一代歌剧人才能够出色地演绎这部俄罗斯经典歌剧,因此她所花费的心血也最多。该剧全部用俄文演唱,对于没有任何俄文基础的学生们,她从俄文字母教起,并要求他们要先把歌词念通顺了再演唱。学院里虽然设有形体课和表演课,但学生们上了舞台依然不会表演。演唱、动作、表情、音乐,他们往往是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一个看似简单的上场动作,她就要手把手地教学生来回走上好几遍。声乐歌剧系的排练场地较小,与实际演出的舞台有较大差距,她便与中央歌剧院联系,将最后几天的合成拉到中央歌剧院排练厅。

《奥涅金》被俄国著名哲学家、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誉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称其从中看见了“俄罗斯社会生活在它发展中最有意义的一个阶级里的诗的画象”。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看到这部文学著作后,亦被其中的“诗意、人情味和淳朴性”所打动。他认为,普希金“常常凭借他的才力,冲破狭小的诗的气氛进入音乐的辽阔世界,他所写的不仅仅是诗句,而在字面上的意义之外,还有深入人心的东西,这东西就是音乐。”(1877年7月15日致梅克夫人的信)如同柴科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样,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也具有纯朴自然、浪漫抒情的特征,同时又不乏俄罗斯式的恢宏、华丽和忧郁气质。如何精确演绎这部歌剧,如何塑造好俄罗斯人物形象,真正做到原汁原味,导演和乐队指挥起着关键作用。作为该剧艺术指导和导演,郭淑珍教授通过一遍一遍的讲解和示范,帮助演员揣摩人物心理(此剧较为侧重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设计舞台动作,塔姬雅娜写信时的激动与忐忑,老奶妈走路的蹒跚步态(按郭老师的话说不能演成中国式的小脚老太太)、奥涅金、连斯基的欧洲青年贵族气质,都要精准地呈现出来。而同样有着留俄(苏)背景的我院指挥系教师、青年指挥家林涛,则在音乐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使整部歌剧的俄罗斯味道浓郁。

有了郭淑珍教授的指导和林涛老师的指挥,演员们也就有了十足的底气。此次参加《奥涅金》演出的演员,全部来自我院歌剧中心和声乐歌剧系本科学生。这些年轻有为、富有朝气和艺术才华的青年声乐家们,给观众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和震撼。饰演塔姬雅娜、连斯基、奥涅金的柯绿娃、谢天、冯国栋,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嗓音,而且年龄、相貌也与剧中角色相仿,表演起来更容易找到人物的感觉。年轻美貌的柯绿娃充分运用她那温婉甜美的嗓音,将一位纯洁高雅、富于浪漫情怀的塔姬雅娜呈现在人们面前;英俊潇洒的冯国栋以其在优雅自如中愈显成熟的醇厚男中音,把奥涅金这位19世纪初叶俄国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声歌系青年教师谢天以饱满的激情、细腻讲究的演唱将贵族诗人连斯基不同时期的内心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除了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亮相,金久湝、梁辰、孙雪曼、宋沣润、刘康、杨奕朋、李佳轩、黄山等年轻配角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那充满真情又不乏想象力的表演,同样博得了观众们的喝彩。扮演特里克的本科学生李佳轩,用“很激动,很荣幸”形容自己首次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演出的感受。

经过在天桥剧场和俄罗斯的多场演出实践,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更加完整和流畅,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更加深入,对舞台的把握也更成熟到位,同时乐队(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与合唱(中国青年合唱团)的表现亦更加漂亮。正如谢天在演出后的感言中所述:“两年来的汗水、辛苦与坚持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艺术之花在这一刻绽放得如此灿烂,如此的动人心魄。

后记:

此次本人也非常荣幸地参与了这部歌剧的制作,除了对歌剧的排演流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外,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歌剧这门综合艺术排演的不容易(更何况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演出经费紧张的教学单位)。虽说是复排,且主要演员基本没变,但歌剧中心还是为此次的排演投入了大量精力,特别是歌剧中心主任郭淑珍教授在剧中身兼数职,耄耋之年依然忙上忙下、毫不惜力,从与演出场地、国家大剧院的各种业务商洽,到宣传册上文字和图片内容的审定;从每次的排练,到每个角色的定妆、造型,她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歌剧中心没有编制,所有人员都是“志愿者”,大家既有分工又互相补台,为歌剧的成功上演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歌剧中心行政总监、声歌系副系主任马洪海教授,主要负责统筹舞美、服装、道具、化妆、灯光(在上述方面中央歌剧院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其他行政事务。由于演出档期的原因,只有一天的时间装台和彩排,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该剧音乐指导、声歌系吴龙教授不仅要参与排练,还要在演出时负责字幕;著名旅意男高音歌唱家邓小俊教授除声乐艺术上的指导外,还负责合唱队的管理。这些专业上的权威、大腕,要去做诸如打字幕、给学生点名这些管理和幕后方面的事情,其精神令人敬佩。

老师们用辛勤汗水搭建起艺术实践的平台,学生们则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展示艺术才华,放飞青春梦想。从一个个俄文字母、一个个台步学起,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排练和演出,逐渐找到了舞台的感觉,也越来越放得开,更有自信了,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朝着艺术的理想目标努力前行。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0年12月10日 11:30

相关附件

办公地点:中国北京西城区鲍家街43号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西城区鲍家街43号

办公室电话:010-66425535/98

值班电话:010-66414361(24小时)

传  真:010-66413138

邮  编:100031

Add:No.43,Baojia Street,WestCity

District,Beijing 100031,China

Office Tel:(8610)66425535/98

Contact Tel:(8610)66414361(24hour)

Fax:(8610)6641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