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印度世界音乐周-> 新闻报道 -> 正文
节奏的舞蹈——中国—印度音乐周音乐会之二《南北印度的古典音乐》

     
  2010年11月16日晚7点半,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上演了颇具异域风情的南北印度古典音乐。上半场主要演奏南印度古典音乐。南印度古典音乐被称作卡纳塔克音乐,它与北印度音乐一样有着三个重要特征:旋律(拉格)、韵律(塔拉)、即兴。演奏印度传统打击乐器木里丹加鼓的大卫.尼尔森先生和演奏印度传统弦乐器坦布拉琴的巴鲁先生都是来自南印度的艺术家,当晚他们那极富印度文化神韵的表演和高超的技艺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节目开始前,巴鲁先生首先介绍了乐曲的音阶,告诉大家:这个音阶在全世界都通用,并演唱了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使观众与表演家的距离拉近许多。第一首乐曲《Varnam:Ninnu Kori》展现了拉格(旋律)的整体形式,在欢快的情绪中展开。鼓点与拉格时而一致,时而交错。密集的鼓点与缭绕的歌声仿佛将我们带到了神秘而古老的印度。第二首乐曲《Ambaparadevate》的克里提形式是卡纳塔克音乐表演的中心。这首乐曲的塔拉(韵律)遵循了5拍节奏循环,在乐曲后部分,逐渐变快,拉格运用了大量的颤音,即兴成分增多,让我们领略到印度音乐在即兴中的纷繁变化。第三首乐曲《Nenaruncinanu》分为三段,首先是一段缓慢、低沉的拉格独唱,拉格与坦布拉琴的持续音相呼应,使乐曲增添了一种宗教意味,拉格的演唱就像是虔诚的教徒在向神灵祷告。第二段是乐曲的主体,木里丹加鼓在此时进入。第三段速度变快,首先是拉格的即兴,接着鼓手奏出一段独奏,展示各种节奏。大卫.尼尔森先生右手轻快地跟随着拉格的节奏变化,左手则击打着固定的节奏型。鼓点的节拍重音并未使用在常规拍点上,而是与拉格交错,向我们展现了印度音乐节奏独特的一面。接下来的《Dhim Tana Nana》速度较快,巴鲁先生的演唱几乎与鼓点同步,口中的旋律时强时弱,忽快忽慢,使我们不得不佩服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上半场最后的节目《Tiruppugar:Kadimodi》是由15世纪创作的一首乐曲,乐曲的节奏变化非常丰富,在一段木里丹加鼓的独奏后,巴鲁先生突然伴随着鼓点叹息式地唱出最后一句,乐曲结束。上半场的音乐自始至终在坦布拉琴持续音的衬托下进行着,使上半场的音乐一直弥漫在一种古老、神秘的氛围中。

  下半场音乐会表演北印度古典音乐,主要演奏塔布拉鼓和萨罗德琴。在演出开始前,音乐学系的张伯瑜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北印度传统弦乐器萨罗德琴。他讲到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是由两个地域流传过来的,其中一个就是印度。萨罗德琴可以说与琵琶属于同宗。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乐器更注重弦的发展,除一根共鸣弦外,还有许多附属共鸣弦,所以印度弦乐器的音色非常丰富。张老师的讲解使我们更加了解了萨罗德琴。

  表演萨罗德琴及塔布拉鼓的艺术家是来自尼泊尔的丹尼.伯奇和他的女儿杜鹃。在节目开始前,丹尼.伯奇首先介绍了他所弹奏乐曲的音阶: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降三级升四级。第一个节目是拉格表演。乐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阿拉普,为萨罗德琴的独奏,没有固定节奏。这一部分展示了萨罗德琴所有旋律的发展可能性。第二部分塔布拉鼓开始加入,开始进入也如同第一部分属无节拍的节奏,但逐渐步入规整速度。第三部分速度更快,在结束时达到一个急速、节奏复杂的段落。第二个曲目是一首由塔布拉鼓独奏,萨罗德琴简单进行伴奏的乐曲。乐曲进行到后半部分时,鼓手开始念诵鼓语,音乐家的嘴仿佛也变成了一个乐器那快速的念词伴随着鼓声有张有弛,时快时慢,时强时弱,观众给予了阵阵掌声。

  这场音乐会不仅让我们感受到那充满浓重异域色彩、神秘古老的印度音乐文化,还让我们了解到“节奏”在印度音乐中的地位。整场音乐会任何一个曲目无不是在纷繁多变的节奏中进行的,“节奏”仿佛是印度音乐的灵魂,带领人们穿梭于充满神秘气息的古老国度中。

作者:王玥 文/赵亮 图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0-11-18 16:21:53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