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晚上7点半,世界音乐周“中•印音乐对话”系列活动《南印度古典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揭开神秘面纱,此次中印音乐友好交流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印度杰出的女性陶罐鼓艺术家苏坎雅• 拉姆戈帕尔及其团队Sthree Thaal Tharang乐团,一场奇异而充满动感的南印度古典音乐将已入冬的北京夜晚打造得热情洋溢。
苏坎雅•拉姆戈帕尔是印度名列前茅的音乐家之一,也是印度第一位女性陶罐鼓艺术家,在过去的35年中,她掌握了卡纳塔克音乐中陶罐鼓艺术的演奏,并将这件伴奏乐器带到了中心舞台。1995年苏坎雅成立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全部由女性艺术家组成的音乐团体Sthree Thaal Tharang,乐团中的艺术家包括瑜伽•万达纳,索姆亚•拉玛昌德拉,兰佳妮•凡卡德,帕戈亚拉什米•克利什娜。她们都是自身能力十分优秀的音乐家,在苏坎雅的卓越领导下,乐团在印度大受欢迎,广受赞誉。是夜,观众在她们的带领下踏上由陶罐鼓为主奏乐器的卡纳塔克音乐(南印度古典音乐)之旅。
南印度最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陶罐鼓是表演急速节奏的典范。可是它与其他打击乐器如堪基拉、口弦一样被当做附加或者二线伴奏乐器,只有木里丹加鼓才是卡纳塔克音乐中的主要打击乐器。但苏坎雅•拉姆戈帕尔却对陶罐鼓有着新的理解和诠释,她在卡纳塔克音乐领域做了重大改革,选择了一套包括不同音高的六或七个陶罐与在一件打击乐器上演奏拉格的音阶、旋律相呼应,这是有史以来一件打击乐器首次占据了卡纳塔克音乐会的舞台中心。
音乐会在一阵曼妙神秘的乐声中悄然开场,维纳琴飘渺奇幻的乐音仿佛将我们带到了这片古老神秘而遥远的国度我们带到印度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音乐会分上下两场,上半场乐团演奏了四首拉格,下半场是一首套曲形式拉格。第一首拉格的主题是赞美神明的祈祷,乐声庄重内敛,音乐充分体现了印度人民对宗教信仰的尊敬与虔诚。第二、三首拉格风格欢快,激情的鼓点,音色丰富的口弦,优雅的提琴奏出极富印度特色的旋律,诉说着这片神秘土地上的自由与欢乐。第四首拉格是五拍子的,演奏家在典型的混合拍中奏出复杂多变的微分节奏型,将印度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节奏诠释的精妙绝伦。下半场是套曲形式拉格,简单的旋律音阶被作曲家做了多种变奏延伸,外加精彩的即兴发挥,带给我们非同一般的听觉感受。
在观众们高涨的热情下,乐队又加演了两首曲目,其中一首是印度婚嫁是的喜乐,欢乐喜庆的旋律和灵活多变的节奏将现场的气氛带向高潮,提琴和维纳活泼欢快的旋律与陶罐鼓清脆却略带沙哑的音色完美融合,敲击着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最后是各个乐手炫技性的表演,其中主奏乐器陶罐鼓在炫技环节最引人注目,乐手通过对陶罐鼓不同部位、不同方式、不同力度的击打,制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不管是面对一个陶罐,以指甲,手指,手腕在不同的位置制造多种音色,还是从容面对数个陶罐,精心敲击出清脆的旋律,精湛娴熟的技艺都令观众折服,陶罐鼓这种极富特色的打击乐以其美妙动人的音色,复杂多变的节奏韵律,征服了中国观众的心。其间,演奏家还引导观众们用手拍出简单的节奏,让大家更近距离的感受印度古典音乐中节奏的奇妙,虽然语言不通,但大家通过音乐在互动中加深了了解与交流,中印友好之情随着这神秘的旋律,激情的鼓点,在音乐厅上空飞扬。
卡纳塔克音乐是一个高度程式化的系统,被视为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体系之一,典型的卡纳塔克音乐会中可以看到即兴和创作音乐并存,固定作品既可以单独在音乐会中表演,也可以通过即兴对其进行装饰。此次音乐会自然也不例外,演奏家们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现场即兴演出。即兴音乐包括:拉格阿拉帕那、尼拉维尔、斯瓦拉—普拉斯塔拉三个部分。在开始演奏之前演奏家们先用独唱或重唱的形式演唱出对旋律音阶轮廓的描述作为前缀,即“拉格阿拉帕那”,快速清晰的咬字吐词,复杂精准的节奏型让人甚为惊叹;随后,依照创作的特殊线条来充分挖掘旋律旋律和节奏上的所有可能性,即“尼拉维尔”,简单的调式音阶被巧妙的不断衍生发展,主题音阶深入人心;最后,在作品中的特定处附加上即兴的演唱段落,即“斯瓦拉—普拉斯塔拉”,即兴创作的演唱段落极富印度本土特色,令观众深深沉醉于古印度的异域风情中,流连忘返。
感谢Sthree Thaal Tharang乐团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表演,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印度音乐,身临其境地体验神秘的异域风情。当晚到场的还有世界民族音乐领域的专家以及多位从事印度文化艺术领域研究的嘉宾。此次世界音乐周“中•印音乐对话”活动,加强了我们与印度音乐家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信这将为两国音乐发展带来更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