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龙腾虎跃”开幕式音乐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隆重举行。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国豪,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出席开幕式。
本届中国民族音乐周总监制、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在开幕式致辞中对厦门市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此次音乐周的帮助表示感谢。她指出,中央音乐学院与厦门数次牵手、成果丰硕,通过共建鼓浪屿钢琴学校、打造“中央音乐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厦门鼓浪屿基地”、签订校地合作办学协议、共办厦门钢琴艺术节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为厦门文化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她强调,在厦门举办的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承载着民族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美好追求,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生动鲜活的情感记忆,肩负着中国文艺工作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她表示,在厦门市委市政府和中央音乐学院的紧密协作下,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一定能够勾勒出古与今交相辉映的秀美画卷,为这座“海上花园”增添文艺光辉,为厦门高质量发展贡献文艺力量。
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子东首先代表厦门市委市政府向音乐周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对长期关心、支持厦门音乐教育和音乐事业发展的中央音乐学院表示感谢。他表示,中央音乐学院和厦门市情谊深厚,自2006年双方共同创办鼓浪屿钢琴学校以来,双方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拓展,硕果累累,对厦门音乐人才培养和音乐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他表示,中央音乐学院通过在厦门举办丰富多样的系列艺术活动,为厦门音乐事业的繁荣发展赋能助力。他强调,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是一场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盛宴,是一次大师云集、精品荟萃的盛会,又是一个乐动厦门的盛事。希望以此为契机,将双方合作推向新高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的文化力量。
开幕式音乐会演出阵容强大,名家云集,新秀荟萃,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笛子演奏家戴亚等享誉海内外的民乐演奏家,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师生汇聚一堂,国家一级指挥、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率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合唱团集体亮相,集中展现了优秀人才的顶尖实力和中国民乐的最高水准!
本场音乐会在演出形式上有重奏、协奏、合奏、合唱等多元化的呈现形式,更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的十部作品在曲目设置上别具匠心、内涵丰富,主要呈现出四大特点:
以时间维度架构音乐会的历史脉络,
以空间纬度绘就音乐会的地域风貌,
以多重表达诠释音乐会的创新融合,
以多种形式勾勒音乐会的文化根脉。
就此,一场历史性与地域性交相呼应、传承性与创新性相融相通、专业性与人民性并蒂绽放、源头性与时代性相映生辉的音乐会在云海之交的鹭岛徐徐拉开了序幕!
传承一方风骨 熔铸一脉古今
探寻镌刻在历史年轮里的文化符号,在《望春风》《将军令》《秦川情》《天边情歌》四首作品的精彩演绎中,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千年仍铮铮作响的民族精魂,坚守着民族之根、文明之源的初心。
民族管弦乐《望春风》
春风徐徐,渐入人心。当胡琴、琵琶、竹笛等迥异的乐器轮番奏响《望春风》的主题旋律,海峡的春风包裹着管弦乐团的吟唱,这首来自于闽南的歌谣,以管弦乐的形式回到了闽南的舞台——这是献给故乡的一首情歌,打破传统的体裁,以创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用深刻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洞察与内心深处的情思。关乃忠改编的管弦乐版本既保留了邓雨贤笔下《望春风》原有的品质,又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更从容的艺术表达,在民族管弦乐团的精彩演绎中体现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从留声机时代开始,近一个世纪,海峡两岸的《望春风》歌唱着亘古至今的时移世易,寄托着游子们心底浓浓的乡愁,见证着时代发展的绵延不息,而在今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的手中,演绎着春风滋润下的强大生命力。
苏南民间吹打曲《将军令》
唢呐:张维维 等
笙:王磊、王一 等
竹笛:范临风、冯天石
打击乐:魏然 等
散板起,金鼓齐鸣。低沉浑厚的号筒、大鼓和海锣声相互交织,继而鼓号齐鸣,雄壮的唢呐声在锣鼓的衬托下奏响了苏南传统吹打曲《将军令》的雄壮豪迈。这曲传承自民间戏曲开场音乐的曲牌,在演绎中时散时整,宫调多变,音浪跌宕起伏,泼墨挥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而曾永清创作的《秦川情》中粗犷豪放、收放自如的秦腔味道,在戴亚手中的竹笛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的完美配合里,宛若千军万马般奔腾而来。一声声颤音中倾诉衷肠,一次次高亢激昂的荡气回肠、迂回曲折的轻声细语,这是八百里秦川人齐吼秦腔的豪迈挺拔,这是刚柔并济、细腻震撼的激情;镜湖雪山、无垠草原,富有张力的扫弦、细腻音色的描摹,在哈萨克族、藏族的民族调式风格里,孙晶作曲的《天边情歌》勾勒出西北绵延流光万里,高原天籁生生不息。
竹笛与民族管弦乐队《秦川情》
竹笛:戴亚
弹拨乐合奏《天边情歌》
琵琶:刘小菁、于源春 等
中阮:邸琳 等
大阮:张柳萌 等
扬琴:马英俊
古筝:程皓如
打击乐:尹飞 等
当街头巷尾、高山河海的民歌小调,在历尽时间的洗涤过后,依然渗透着先民的胸声,在一次又一次的驻守、传承、接力中用新的智慧、新的时代语言和方式,继续讲述着岁月的故事。
激荡时代新声 谱写文韵悠长
回溯中国音乐的历史,吸收互鉴、融合创新伴随始终,《龙腾虎跃》《敦煌新语》《云想花想》三首作品以新时代的古韵新声,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
中国打击乐与乐队《龙腾虎跃》
领奏:魏然、尹飞
演奏: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
一曲气势磅礴,鼓声炽热激荡。乐曲《龙腾虎跃》由李民雄创作,由魏然、尹飞担任打击乐领奏,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担任打击乐助奏,以鼓乐合奏的新形式,领奏与合奏交织叠置,与各种不同鼓的音色和节奏在变化中交相奏鸣、震撼人心,音浪涌来,节奏裹挟着热烈的旋律,钟鼓齐鸣、轮番击打,在呐喊声、镲声、乐队的合奏中到达高潮,在传承和创新中奏响了新时代奋勇前进、龙腾虎跃的新风貌。
民族室内乐《敦煌新语》
二胡:闫国威 琵琶:刘小菁
中阮:邸琳 扬琴:马英俊
古筝:程皓如 竹笛:冯天石
笙:王一 打击乐:魏然
以古丝绸之路为乐思,笛声悠悠,渐入西域。中亚风格的引子,新疆风格的中段,印度风格的高潮,由姜莹作曲的《敦煌新语》,在演奏家们精妙绝伦的手中,展现出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演绎着多元融合的旋律风格,在悠扬深邃的合奏声中重现了“古道驿站”“敦煌盛世”的繁盛景象以及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等千姿百态的乐舞场景,承载着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以包容的姿态谱写着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云想花想》
琵琶:章红艳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以唐代诗人李白《清平调》为灵感,由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缓缓展开一幅盛唐画卷——弄弦、拨弦、扫弦,章红艳手中的琵琶如云若花,丰满的情绪表达给人无尽遐想的空间,穿梭于时光的涟漪,泛舟于跌宕起伏的旋律里,荡漾在灵动变幻的节奏中,倾听如泣如诉、娓娓道来的深切情思。在与民族管弦乐团淋漓尽致的演绎中,有细腻婉转的柔情似水,有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用音乐语言搭建古与今的桥梁,沉淀时代的新声。
回望精神谱系 奏响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蒙山沂水情》《清风语》《永远的山丹丹》三部作品为观众奏响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胡琴与民族室内乐《蒙山沂水情》
主奏胡琴:胡瑜、杨雪、孙凰、王颖、闫国威、胡穆楠
演奏: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
蒙山脚下、沂水之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屹立不倒的沂蒙精神。这曲由于红梅与李尚谦共同编创的《蒙山沂水情》以民族音乐致敬红色经典,将口耳相传的《沂蒙山小调》与著名电影插曲《沂蒙颂》的旋律交汇融合、共谱新声。在一呼一吸之间,主奏胡琴婉转悠长,在交相呼应的拉奏中把沂蒙精神娓娓道来,在最真挚、最质朴的乐声中呈现沂蒙儿女开拓拼搏的豪情壮志,走进沂蒙山河之间那些涌动着的憧憬与希冀。
二胡、合唱与民族管弦乐队《清风语》
二胡:于红梅
合唱: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合唱团
醉拥清风揽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是孩童纯真的和声回应胡琴细语,亦或是管弦乐团似狂风骤雨来袭时胡琴屹立,于红梅赋予了二胡无穷的力量与深情,拉一曲清风傲骨,奏一曲傲然挺立,颂一曲磅礴大气。弓法之间,宛若清风轻吟,诉说着人民公仆焦裕禄那些感人至深的事迹,吟唱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揉弦低语、袅袅余音,尽显荡气回肠的矢志不渝。这曲由张征作曲、安九作词的《清风语》由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合唱团、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合唱团,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联袂合作上演,全曲三个段落层层递进地讲述着党和人民心心相印、团结奋进的鱼水深情,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振兴兰考的时代壮举,全面彰显了人民公仆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怀。
民族管弦乐《永远的山丹丹》
指挥:刘沙
乐队: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随着一曲《永远的山丹丹》缓缓展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陕北史诗”,这部由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集合了唢呐、信天游、说书等陕北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描摹勾勒出陕北土地的山丹丹之声——有千面锣鼓的声浪与壶口的巨涛相搏,有三十里铺窑洞中充满温情的婉转悠扬,有陕北“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壮观场面,也有唢呐演绎悲欢离合的淋漓尽致。当所有演奏家们击打腰鼓、敲响镲片,这是震动全场的齐鸣与呐喊,这是挖掘自乡野深处、山川沟壑之中的纯净之声,这是山丹丹于陕北高原坚韧不拔的怒放,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是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矢志不移、豪爽热情的精神象征。
在掌声雷动中,返场演出亦酣畅淋漓:于红梅《在水一方》清丽旷远,弓弦中沉淀着温柔的力量,如雨水般倾落,化作静水流深的旋律,宛在水中央;于红梅、章红艳领衔民族管弦乐团奏响《鼓浪屿之波》,琴瑟和鸣处仿佛日光下碧波荡漾、云舟阔海,这是献予这座滨海音乐城市最美的惊喜;《花好月圆》为开幕音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如今夜——月华流连吟海潮,春色潋滟颂今朝。
延续千年文脉,民族音乐的复兴浸润着新的时代内涵。整场音乐会既从推动文化传承的角度,绘就了中华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民心相通的百花园;又从纵观历史发展的角度,呈现出一条中国民族音乐的建构之路;更是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角度,展现出绽放时代光芒、筑牢文化根基的中华文明新气象。
音乐会华丽的结束,并不代表思考的落幕。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此次开幕式音乐会,重点并不仅仅在于精湛的技巧、史诗般的表达、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的情感等等这些我们目之所及、耳有所闻、心有所感之处,更在于这些作品在作曲家和演奏家的手中具有了怎样的历史厚重,它的源头又经历了怎样的百转千回。透过音乐,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是民间千百年来的情感和智慧,更是历史的见证、民族的根脉、文化的赓续。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也有过焦虑和疑惑,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位在20世纪初的民族危难之际,出现了极大的分化,不论是“反传统的传统”,还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全盘西化”,似乎只有摒弃传统文化,才能够摆脱苦难和压迫。音乐亦是如此,从青主高呼的“向西方音乐乞灵”,到萧友梅的“非借镜于西乐不可”,再到刘天华振聋发聩的“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在争鸣与探索之中,音乐家们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国民族音乐也在跌跌撞撞中不断成长、发展,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传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成为了中国民乐发展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出发,多次强调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
“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那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应当如何主动作为、谱写华章?如何呈现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音乐作品?如何才能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下,在延续民族音乐文化血脉的迫切需要下,这场音乐会用艺术的语言、音乐的特性、情感的维度充满力量地向在场每一位观众回答了这一系列的历史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从心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
1926年,王光祈先生满怀激情发出的壮志豪言,在那个动荡时期最终化为虚无,成为了炽热的理想;近一百年后的今夜,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地聆听着铸入灵魂、融于血液的新时代“黄钟大吕”,感受着每一个荡气回肠所迸发出的情感力量,体悟着每一声“和鸣”所呐喊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这正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音乐根基,也是王光祈先生所期待的“灿然涌现、从心沸腾”!
或许,
这才是此次开幕式音乐会的真正意义!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刘晓倩、林梓琦
图/视觉统筹:邸思木雅
视频录制:陈胡亮、王纪凯
视频剪辑:陈胡亮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