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姜夔教授的简历,你会发现其丰富的学习经历、丰厚的教学实践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1956年姜教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江定仙教授作曲班,1956年考入苏联专家巴拉晓夫视唱练耳班学习,1964年起师从骆玉笙老师学习京韵大鼓,1973年起师从繆天瑞教授学习律学。从教五十余载,曾在多所音乐高效开设乐理、视唱练耳、律学、曲艺等方面的课程。其研究成果"电子计算机调律键盘教具"及多部著作取得多项国家级科研成果。
2006年12月15日,姜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一场题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讲座。讲座中,姜教授总结了自己的为学理念,更畅谈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其虔诚、静笃的态度和勤奋、专研的精神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展示了我院老一辈教授的人格力量。讲座中,姜教授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在教学中研究,把研究用于教学"
常常听到一些人把老师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种。但姜教授认为,研究和教学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是不能分开的。教学和研究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只懂研究不懂教学,则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研究的成果不能被学生所吸收,这样的研究对于教学来说会偏离实际的方向。反之,只懂教学而不懂研究,则教学不能深入,不能更新知识,比之前者更会误人子弟。因此,姜教授所有的研究都紧紧地围绕着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研究的目标。这一点是姜教授作为老师的基本准则,贯穿了他一生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
(二)协变唱名法:深受其害也要推广的训练方法
姜夔教授对于视唱练耳学科的最大贡献就是对协变唱名法的探索和推广。姜教授回忆,这条推广之路并不容易,充满了曲折,其中包括政治因素和千万人的习惯性力量。协变唱名法曾经被人指责为"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音符",而姜教授本人的遭遇则可用"帽子多、质量高"来形容。深受其害的姜教授并没有因为阻力而退缩。他以事实求是的态度出发提出协变唱名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值得推广的科学训练方法。
所谓协变唱名法,就是音阶中CDEFGAB七个音符的原位、升、降、重升、重降都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固定唱名,总共35个。其科学性在于,用名词一样的信号来代表固定的音(包括变化音)、音程,其信号和音程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更加稳定,在不同的文下文中,稳定的对应关系让学习者能够省去计算步骤而直接反映出音与音之间的实际音高关系。
初学者可能会认为35个唱名太多,其实这与非协变唱名所用到的音程数目是一样的。在经过很短的适应之后,协变唱名的作用就会凸显无遗。
对于和音的训练姜教授也有自己的独到办法。通常和音的训练从大三、小三、转位、减和弦……到高低音两个谱号、四部和音、非三度叠置等等。这是一种按和音结构排列的性质来训练,而且在训练中密集排列比开放排列练得更多。而姜教授在和音练习是七和弦及各转位都由三个音的和音做准备、三个音的和音由两个音准备、两个音又由一个音准备。两者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前者从结构出发,然而结构来于理论的概括,而不是听觉,而且结构的概念会导致学生用首调的结构感去套用不同音高上的和弦结构。而姜教授的方法追求循序渐进,结构与实际音高相结合,同时避免开放排列练习不足的弊端。
另外,姜教授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还关注中国调性的训练,并认为,中国调性中大三度并不一定就是宫和角的关系。大三度可能由闰、清等变音形成,那么用协变唱名的原理,把阶名唱出来对于听觉和理论判断都有好处。
姜教授同时指出,其实在早于他之前萧友梅先生已经提出了协变唱名法也,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以推广。姜教授相信,虽然协变唱名法的普及道路很曲折很漫长,但由于它的科学性一定将成为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方向。
(三)乐理教学--不怕做科学的粗活
在高三的一篇课文中,姜教授记住了这样一句话"不怕做科学的粗活"。为了让学生们更容易、更正确的掌握音高方面的乐理知识。姜教授制造了一张"音乐网",用图画来讲解音高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律学方面的知识对源于日本学者田中正平的图形理论做了进一步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让音与音的关系像图一样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头脑里。
然而为了制作这张容易理解的"音乐图",姜教授做了无数"粗活",比如图与音的合理对应关系、音程结构的图形表示等等。正是这种"不怕做科学的粗活"的精神和在教学中专研的理念,方便的"音乐图"才能在姜教授的手中绘制而成。
(四)律学计算--进易为难,退难为易
姜教授始终相信,好的老师应该是化神奇为平凡,把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易懂,这就使教学中的退难为易。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研究需要进易为难。
在音乐界,律学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复杂的领域,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缺少律学计算与声音之间的中介,二是律学计算的复杂性。姜教授在对律学作了深入的研究后,为这个学科作了两方面的重要贡献,也是使律学计算变得简单的过程。一方面,在90年代研制成功了"电子计算机调律键盘教具",被黄翔鹏教授称为"填补了数字和声音之间的中介空白"。另一方面,姜教授在80年代全国首开了律学课。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复杂的律学计算"退难为易"。制作了《九位小数音分值反对数表》。让数学准备不足的学生也能进行换算。这就是姜教授一生所奉行的在研究中教师要"进易为难",在将学中要"退难为易"的理念。
讲座最后,姜夔教授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总结了自己的为学理念。他就像科学家一样在教学与研究中细观察、善琢磨、勤探索,在众多领域做成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为学的精神正是构成中央音乐学院传统的重要基因,新一代中央音乐学院人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