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1.传统音乐的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第一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6日下午14点,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传统音乐的跨地域、跨文化研究”第一会场的发言在云端进行。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钱茸主持,共4位学者发言。

第一会场第一单元发言人、评议人合影


常州工学院杨丽莉就《江苏吴方言区民歌中的跨地域音乐文化基因研究》为题,梳理江苏吴方言区民歌的地理分布的同时,从其题材内容、旋律曲调、唱词语言各方面分析了当地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在跨地域音乐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中探讨当地民歌与文化间的联系。

安徽艺术学院李晓婷发言题目是《五句体民歌衬字运用及其对乐句结构的影响》,就五句体民歌在长江流域多个文化区流传过程中衬字的加入原则以及作用展开阐述,并认为衬字语言能够体现区域个性,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张力。衬字对乐句结构产生的影响,也是形成同拍异体现象的主要原因。

湖北文理学院凌崎《套曲·结构:汉江流域传世孝歌的创作方式》,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汉江流域传世孝歌的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三句头四扎尾”的特征的孝歌唱词结构以及套语运用,并结合现场模唱,生动地展示孝歌的唱腔形态。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钱茸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双思维应对“非固定性”——教学与研究感悟二三》,从宏观视角切入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认为其音乐形态具有相当程度的“非固定性”,并结合自己作为一名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工作者和教师的生活实际与经验,对传统音乐中的“非固定性”进行了梳理与阐述。

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在本场会议最后进行评议,认为专业音乐创作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的模糊思维十分突出,可以不依靠任何曲调限制和唱词的情况下发展成作品,希望中国传统音乐留住的不仅是文字,还要留住声音。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由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龙军主持,共有5位学者发言。

第一会场第二单元发言人、评议人合影


阜阳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戎龚停的发言题目是《花鼓艺术生发动因与播衍生态论析》,在多种动因的作用下我国花鼓艺术丰富发展,其中历史移民、水运交通(外因)革新了花鼓艺术的时代风采,农耕礼俗(内因)固化了花鼓艺术的传统底蕴,花鼓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民众、民俗语境和主体群体的艺术生活。

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月琴《浅谈河州平弦的渊源及特征》,主要就河州平弦的历史以及与附近地区相近曲种加以比较,指出河州平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其生存空间愈加有限,因此对于河州平弦的相关保护机制的制定与实施格外迫切。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文轩《北路河南坠子与河北河南坠子异同关系探究》,认为北路河南坠子与河北河南坠子二者师出同源,但自清末至今的百年间,两地的坠子于表演风格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综合历史、行政边界、方言等多方面因素比较,阐明了两地河南坠子的异同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张文昭的发言题目是《疫情下的武汉方言民谣与身份认同重构》,在当今疫情背景下,从当代中国民谣作品《汉阳门花园》出发,认为武汉民谣成为了武汉抗击疫情的精神之歌,激发了武汉人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也开辟了一重特殊的“公共领域”。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龙军以《华蓥高腔生成环境与源流考略》为题,展示了华蓥高腔的种类、价值、生成环境、研究现状与源流考略,认为华蓥高腔是华蓥山一带生态环境的艺术产物,作为我国历史上移民文化的遗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性格与文化风格。

中国音乐学院徐天祥在本场会议最后进行评议,认为尽管我国诸多学者在传统音乐的跨地域、跨文化研究领域已然有过一些讨论,但通过本次会议可以看到,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当代学者们也展现出在该领域理论研究的蓬勃生机。此外,说唱音乐一直是我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中的薄弱领域,该领域的研究也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李欣睿   发布日期:2022-12-03 22:26:24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