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2.创新 怀古 融合 对话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第二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6日14:00-17:30第一、二单元第二会场,共有7位学者围绕“传统音乐的跨地域、跨文化研究”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一单元

“走廊学”研究近年来深受我国音乐学者的重视,第一单元的4位发言人均从该领域切入,向与会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本场会议由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燕仲飞主持,中国音乐学院杨红评议。

第一单元发言人、评议人合影


衡水学院音乐学院刘东兴《河西走廊东部民间道教念诵类经韵的地域属性研究》,阐述了河西走廊东部民间道教经韵的地域属性,对蒲氏“三声腔”视域下念诵类经韵进行了地域性研究,并对河西走廊东部民间道教南音风格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吴玉堂《 <孟姜女调> 在河西走廊的流变研究》,通过对比江苏民歌《孟姜女》与河西走廊地区《送情郎》《拉骆驼》等民歌的旋律音调,认为“孟姜女调”在河西走廊存在大量变体,并从人口迁移以及当地人对“孟姜女调”的文化情感认同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

四川音乐学院王昆普的发言《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流交融下的文化共享与文化认同—以藏族扎木聂与彝族月琴为例》,以藏族扎木聂、彝族月琴两件乐器为例,阐述了其在藏彝走廊多民族音乐交融下的共享与文化认同。借由藏、彝民族音乐之间跨越时空的联系,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漂流于历史长河中的音乐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燕仲飞《河西走廊民族关系变迁背景下的东部裕固族音乐文化形成与跨地域现象研究》,以人文视角切入,分别从河西走廊东部裕固族的文化空间、音乐构成、艺术特征、跨地域现象四个维度进行了讨论。

对于上述学者的发言,中国音乐学院杨红分别进行了评议,认为学者们的研究扎实,分析具体,内容具有说服力。河西走廊东部的念诵类经韵与江西、湖北三地经韵进行了对比研究,视野开阔。乐器可以跨越民族语言,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又保留了个性成分。河西走廊上的历史文化遗存、走廊学的研究还有更大的空间留给学者们去挖掘。


第二单元

我国南方地区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多民族音乐交融现象颇受学者关注并具有研究价值。第二单元共3位学者发言,由中国音乐学院杨红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齐琨评议。

第二单元发言人、评议人合影


西安音乐学院学生余丹以《渝湘交界地丧葬仪式音乐考察与研究——以屈氏坛门和田氏坛门为例》为题,阐述了坛门释义、派别划分及两坛的历史渊源,并从乐队与乐器、歌锣句及板口、仪节异同三个方面对屈、田两坛丧葬仪式的音乐本体进行对比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肖志丹的发言题目是《“族性腔词”的多重叙事:湘粤桂过山瑶 <盘王大歌> 唱本的比较分析研究》,基于田野调查分别对比湖南、广东、广西三个不同地域《盘王大歌》的音乐异同,并从音声形态的比较、语言与符号的解读对《盘王大歌》音乐本体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总结其对“族性腔词”的研究。

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与刘珊珊同学以《“走廊×流域”:苗疆走廊(湖南段)码头音乐研究》为题,认为中国水域辽阔,码头则起到了节点化作用,码头音乐文化的研究极具潜力与价值,并围绕中国码头音乐的研究理路与声态建构、苗疆走廊(湖南段)码头音乐的支流故事、苗疆走廊(湖南段)码头音乐的主流聚合各方面加以讨论,最后从研究视域、水文化核心内涵、沅江主流及支流的音乐现象三方面进行总结。

中国音乐学院齐琨评议,第二单元发言内容丰富,几位研究者的田野调查扎实。研究中的理论建构非常重要,有利于认识错综复杂的音乐文化现象。此外,仪式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腔与词的配合,研究中也要注意“儒释道”三者的关系与土家族、苗族、汉族不同民族关系在阐述过程中的层次问题。

作者:张熙   来源:组委会    发布日期:2022-12-03 22:30:12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