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3.乐音相赋织田野 文化振兴共流芳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第三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6日14:00-17:3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第三会场以“传统音乐与乡村振兴研究”为议题开展了线上讨论。民间音乐深深扎根于乡土,而乡村的振兴又离不开文化的振兴。两者作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以及乡村建设的新风貌。长歌缭绕乾坤里,流水高山万古情。该议题聚焦濒危乐种传承危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音乐文化观念及功能变迁、城乡文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和未来展望等方向,探讨了关于传统音乐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共有四位学者发言,由河北大学齐易主持,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肖艳平评议。

第一单元发言人、评议人合影


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吴琼的发言《德钦藏族民歌“勒”的文化生态环境探究》,运用音乐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勒”的音乐形式和其在民俗活动(特别是婚俗)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地域性特征和藏族文化圈现代环境的动态发展,使得“勒”中独具特色的对唱、短调等面临失传问题,同时“勒”也发展出了新的舞台展演形式。对于“勒”的传承,不仅要保护其本身,更要注意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土壤。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玲以山西晋中祁县、太谷为中心的民间艺术祁太秧歌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祁太秧歌传承发展研究》为题,探讨了祁太秧歌在当下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变迁与重塑。通过介绍太谷县政府推出的现代红色秧歌剧《马丁夫》的排演,思考了将祁太秧歌转化为文化艺术产品道路中所产生的民俗化减弱、传统音乐文化环境丧失、缺乏观众演员互动等问题,指出在创新的过程中更应发挥出祁太秧歌“局内人”作为传承主体的重要作用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霍豆豆《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别山区民间小戏活态传承境况考察研究》,通过对大别山区楚剧、皮影戏、地灯戏、花鼓戏的长期田野调查,发现其在传承过程中日渐丰富的主题构成和表演场域。运用“国家在场”理论,讨论了大别山区地方小戏的演出形式与内容、传承状况和社会功能变化。从国家到地方,戏曲音乐在“产学研”一体化的当代传承机制下建构与维系。

河北大学齐易的发言《民间小戏存涿郡,乡土艺术诗赋弦——河北省涿州市西韦坨村诗赋弦考察研究》,聚焦于西韦坨村的濒危剧种诗赋弦的当代存承。认为该剧种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初级阶段的活标本和涿州市的地标性艺术品种,不应将其过分地向成熟的大剧种靠拢,而失去它独有的历史价值。对于这样的原生态民间文化应该延续其生命力,使民族文化根脉得以传承。

本场评议人肖艳平总结道:广袤的乡村是存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块重要土壤。本组学者的发言都将视角关注到乡村和田野上,以小切口的方式看中国乡村当下的传统音乐发展和传统文化变迁。音乐学的研究应把目光投向人和时代,需要具有文化情怀,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对乡村和民间的敬畏,学术研究才能够扎根,才能在新时代有所作为。主持人齐易亦向学者们发出倡议:如果各地音乐学院的老师们都能担负起自身所在地域的音乐文化研究,那么传统音乐学术研究一定会形成非常兴旺的景象。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共有四位学者发言,由吉林艺术学院陈吉风主持,武汉音乐学院孙凡评议。

第二单元发言人、评议人合影


广州增城永和中学邓永聪的发言题目是《乡村振兴背景下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演唱观念探析》,在分析桥头山歌音乐特征的同时,揭示“允许唱”“禁止唱”两种山歌演唱观念的产生原因及其现实意义,彰显出当地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当地山歌演唱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促进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段宝君的发言《乡土记忆中的曹安和》,以我国著名音乐学家曹安和为研究对象,从其生长历程、乡土音乐文化滋养、江南整体音乐教育发展诸方面展开,并认为曹安和的自我意识和近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是构成其学术人生的重要底色,也是曹氏家族开明的教育理念和无锡传统女学教育的体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言《乡村音乐教师重塑“新乡贤”身份:角色期待与实践探索》,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音乐实践主体乡村教师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过对“乡贤”身份的历史转变和文化脉络的梳理,旨在厘清乡村音乐教师的角色身份,以此助力乡村音乐教育与实践。

吉林艺术学院陈吉风《一件乐器与一个城市的文化振兴》以吉林省辽源显顺琵琶学校为例,深思城乡文化建设中突显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和品牌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对策。显顺琵琶学校以琵琶文化产业促进辽源经济增长,也推动了琵琶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

第二单元评议人孙凡对四位学者的发言分别进行了评议,认为民间音乐研究应建立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以丰富我们对这些艺术品种的认识;在对音乐学家的研究中要以史料为支撑,既要关注一位学者的成就,也要看到塑造她的文化传统;乡村音乐教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周显顺是一位有情怀的著名琵琶教育家,辽源也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选择了显顺琵琶学校,两者相互作用,促进了城乡和个人的双向发展。

两个单元的会议内容既有从微观视角出发,对某个歌种生态、一位音乐学家艺术人生的具体分析,也有着眼于传统音乐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和传承方式的讨论。笔者以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一条生生不息的长河,其在不断变化中凝练出坚韧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活力。当面临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音乐品种时,对于它们的发掘和保护更不能脱离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应在时代转型中保留好“遗传基因”,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以此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

作者:关永琪   来源:组委会    发布日期:2022-12-03 22:31:24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