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4.发现余音回响的天籁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第七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6日14:00-17:3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七分会顺利召开。该场次的议题是:“新研究”,诸多耕耘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执著而深入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追问传统、凝眸远方,聚焦民族音乐非遗传承,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中华传统音乐盛宴。


第一单元

会议采用央音视频直播,分前、后两个单元,以小组发言与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一单元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主持,中国戏曲学院陈晓娟担任评议专家。

第一单元小组成员、评议人合影


南京晓庄学院张玉兰分享了《谁的“标准”?何为“标准”?——黔东南苗族芦笙制作标准问题思考》,通过对黔东南10个地区35位芦笙制作师傅的制作技艺考察,从芦笙制作者的视角,阐释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的制作标准。她呼吁,要从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策略出发,实现传统文化扶贫的目的,延续芦笙的文化基因。

云南昭通学院杨云惠的《王杰锋家族苗族传统芦笙制作与多重文化身份研究》,聚焦国家非遗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云南王杰锋家族。该家族以滇东北次方言苗语的六个声调为标准,以本支系的语言发音为参照制作的传统六管芦笙,体现了本支系的传统文化,满足了传统仪式和日常生活习俗的需求,广受苗寨族群的认可和尊重。此外,杨云惠还对王氏家族在芦笙制作过程中体现的多重文化身份进行了解读。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欧阳平方的《黔东南苗家人的音乐文化认知模式研究》,指出在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黔东南苗族音乐被划为“民歌”“说唱”“器乐”“舞蹈”“歌舞”等类型,然苗家人自身对苗族音乐的内部结构类分与解释体系则非如此。他们“口传”有一套自成体系的音乐分类规约和认知模式,赋予其特定的功能性与场景性,并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种音乐概念行为中,充分体现了苗家人独特的音乐思维。对苗族音乐内部结构分类、相关音乐用语的重新描述与阐释,是理解黔东南苗家人音乐文化认知模式的一条重要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王韡的《谈塔塔尔族音乐的研究现状、价值及其他》,通过新疆地区民族音乐生态的考察,发现了塔塔尔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该民族已成为濒临消亡的少数民族之一,对其音乐文化进行全面、全新且多维度的发掘和保护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他呼吁学术界对塔塔尔族音乐引起高度关注,展开抢救性研究工作,留住这一民族音乐瑰宝。

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的《破立之间—新中国民族乐器材料、工艺应用与观察》,回顾了新中国民族乐器制作历史,认为材料和工艺造就了声音的“形状”,它们遵循求同存异、以“人”为本的应用逻辑,凭借技术“在场”,达成了乐器个体、乐种、组合乃至知识体系的建构,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材料和工艺选择的不到位以及人为选择的差异化。她认为,随着技术条件的进步,在乐器日益突破物理层面限制的当下,如何选择合宜材料、工艺以留住声音的传统,成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的问题。

武汉音乐学院金浩然的《豫西民歌的音调及其地理分布》,以河南平顶山、三门峡与洛阳地区的民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对155首民歌的音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音调分布规律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方式予以呈现。他认为,将音乐形态特征与地理空间要素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更好地把握民歌的地域风格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云南艺术学院陈海韵的《彝族打歌〈阿库者〉词曲关系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发掘并整理了流传于云南巍山东部山脉“彝族打歌”的一手材料,重点研究了作为“打歌唱的程序”的《阿库者》音乐活态,分析了《阿库者》音乐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呼吁发掘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推动语言音乐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宁夏灵武市第一中学吴晓梅的《回族民俗诵经音乐仪式微探》,以回族音乐教师的特定身份,深度介入本民族民俗和宗教礼仪,整理发掘了伊历八月阿訇“念夜”音乐习俗,分析了诵经音乐礼仪对于维系亲缘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

中央音乐学院林蕊的《闽剧“十三腔”曲牌归类与唱腔结构研究》,以福建地方戏曲闽剧“十三腔”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十三腔”的曲调特点、综合特征及其在当代的运用情况。闽剧是使用福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戏曲剧种,吸收了京剧、昆曲等其他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从唱腔来看,有逗腔、洋歌、江湖、小调等不同的类型,其中逗腔是较为典雅的一类,“十三腔”作为逗腔的代表曲牌,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传承。

闽南师范大学周景春的《河北霸州杜岗村小车调音乐特征探析》,梳理了河北非遗项目霸州地方小戏“小车调”的源头,认为“小车调”脱胎于古老民间花会—小车会,属于板腔体戏剧。其艺术特色在于它独具的“九腔十八调”“十三道大辙”和“正八板、反八板”等旋律音调,不仅丰富了“小车调”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在东北“二人转”等地方曲种中得以传播。她认为,应该尊重民间话语权,尊重原生的唱腔体制。“小车调”作为濒临剧种,应该尽量留存活态,以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由闽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周景春主持,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苏娟担任评议专家。来自北京、江苏、云南、湖北、宁夏、福建等地的十位嘉宾作会议发言,与会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二单元小组成员、评议人合影


陈晓娟、苏娟就与会发言作了逐一点评,认为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新时代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新作为、新成就,体现了音乐学同仁深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护根铸魂、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涌现出一批青年和基层研究才俊,反映了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评议专家还从完善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法等角度,就一些研究课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近4个小时热烈、充分的研讨,本届年会“新研究”分会场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准备充分、组织有序、宣传到位,吸引了线上线下音乐学同仁的广泛参与。大家通过评论区留言呼吁多举办这样务实、高端、前沿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走深、走实,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作者:孙楚熹   来源:组委会    发布日期:2022-12-03 22:33:23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