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5.多语境、多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第八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6日14:00—17:3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八分会顺利召开。本场次会议采用央音视频直播,分前、后两个单元,以小组发言与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一单元 “表演”视阈中的萨满音乐行为研究

14:00-15:40是本会场的第一单元,议题是:“‘表演’视阈中的萨满音乐行为研究”,主持人为上海音乐学院刘桂腾,评议人是中国音乐学院齐琨。

萨满音乐主要流传于内蒙古、东北地区,是萨满教祭祀礼仪的一部分,具有原始的自然、奔放且带有神秘的巫术色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次专题也是继上届年会后“萨满音乐”议题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的第二次设立,小组的四位发言人主要从表演行为角度对多态的萨满音乐进行了阐释。

第一单元小组成员、评议人合影


吉林师范大学王晓东以科尔沁蒙古族莱青乐舞中的体态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莱青乐舞在民间与佛教发展、融合的过程。通过对莱青乐舞的三种表演形态“锠舞”“徒乐舞中的‘手印’”及“乐舞中的‘身韵’”中所体现的佛教元素的分析,他认为莱青乐舞是科尔沁蒙古“博”在与佛教文化交融中渐趋融入佛教音乐文化的结果。发言结束后,评议人齐琨做出进一步追问: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应如何解释莱青乐舞中“身韵”与佛教的融合?刘桂腾认为关于莱青乐舞与佛教的融合,还具有更深层的内核。

曲阜师范大学的张林以自己在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走访调查为切入点,提出了“传统如何装扮”的问题。他指出,目前地方存在一种“旅游凝视下的自我东方主义文化建构”,这种旅游产业影响下的文化建构可能对本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不良影响。针对张林的发言,刘桂腾指出,尽管其部分研究方法、证据尚嫌不足,但这种敢于指出问题的学术勇气是值得肯定的。

沈阳音乐学院焦健的发言围绕“都市萨满音乐”创作,关注个案研究,以韩萧寒的萨满音乐创作及舞台实践为例,指出他以器声与舞美等呈现方式,将仪式性的满族萨满音乐融入舞台审美情境,体现出都市萨满音乐的表演性、公开性、碎片化和后现代性特征。这种在继承与创新中加入满族传统音乐的当代建构,折射出萨满式文明与商业文明碰撞的必然性。刘桂腾指出,韩萧寒的创作不仅是“寻根”,更是为了“建构”。与一般的商业化音乐创作不同,韩萧寒首先建立起了自己作为满族人的身份认同,在这种身份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寻根,进而建构新的“都市萨满文化”。

西安音乐学院魏育鲲的发言探讨的是湘西苗族“跳仙”仪式在表演中体现的个人经验与“柔性”表达的社会规约。她认为,湘西“跳仙”仪式的表演风格、内容因个人经验的差异而不尽相同,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自由表达。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制度化社会规约不同,这是一种“柔性”表达的社会规约,它赢得了社会群体的认可与授权。齐琨在发言结束后提出问题:这种特殊的社会规约又说明了什么?它产生的原因又在何处?刘桂腾指出,正如发言人魏育鲲所强调的,这种“柔性”规约的存在并不代表湘西“跳仙”仪式里没有制度性的社会规约,但其所反映的社会学背景值得深究。

本单元的最后,上海音乐学院的萧梅谈到,从这次的小组发言中可以看到萨满音乐研究的多样性及萨满音乐与历史、族群、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萨满音乐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种底色,除作局外人的角度观察,作为局内人深入到萨满信仰的内部,也许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


第二单元  当代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与多语境音乐创作

15:50-17:30是本会场第二单元,议题是:“当代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与多语境音乐创作”,主持人为沈阳音乐学院关意宁,评议人是安徽艺术学院李晓婷,发言人均来自沈阳音乐学院。

这一单元的内容多聚焦于戏曲、民歌的音乐本体分析。李晓婷谈到,音乐本体分析是音乐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回归最本真的路径认识传统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小组成员、评议人合影


周蓉蓉的发言以《将军道》为例,探讨京剧新编剧目中京胡音乐的运用。通过对该剧二黄慢板“赵高他”中京胡“打音”的分析,她认为,京剧新编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戏中京胡托腔保调、补腔、对比、陈述、转折等作用,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

郭澍瑾以京剧荀派传承人保锡茹唱戏、教戏的职业生涯为观察对象,探寻荀派唱腔音乐在沈阳地区的受众情况。关意宁指出,这一个案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沈阳地区的京剧传承,对京剧音乐传承的整体研究也有所助益。

王琦的发言是对西北传统及当代创作民歌的音乐本体分析,以三首不同风格的作品为线索,提出如何在保留西北民歌共性的同时又发展个性的问题。她认为,无论是“原生态”形式、抑或是以现代音乐手段对歌曲旋律进行“艺术化加工”,其首要保留的应是“西北内核”。同时,歌曲内容也要符合陕北地区的题材特征,从多个方面来营造鲜明的西北地域氛围。

于一唯的发言对昆曲《牡丹亭·游园》中的[绕地游·梦回莺啭]唱段进行分析,并与电影版《游园惊梦》进行比较,探讨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关意宁指出,《游园惊梦》电影制作时技术水平还不高,无法完全还原舞台版的音乐,布景、设计等方面二者也有所不同。

本单元的最后,李晓婷总结发言,认为当代戏曲音乐的创作还需要更多的新思路,如何平衡好传统、创新的问题,是音乐学者们需要思考与实践的。

本会场两个单元的小组发言,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视角的日趋多样及个案研究的不断深入。希望这样高水准的学术活动能继续举办,为学者们提供更多交流与互鉴的平台。

作者:徐依靖   来源:组委会    发布日期:2022-12-03 22:34:50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