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6.传统音乐的发展之声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一、二单元第九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6日14:00—17:30,“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九分会顺利召开。本场次会议采用央音视频直播,分前后两个单元,以小组发言与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一单元 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层累与当代呈现

14:00-15:50是本会场的第一单元,议题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层累与当代呈现”,主持人是浙江音乐学院吴凡,评议人为武汉音乐学院周耘,小组其他三位成员来自浙江音乐学院。

本组四位学者发言的议题均出自吴凡主持的“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培育课题重大项目:《“长江城市群”音乐文化的历史层累与当代呈现》。该课题旨在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音乐文化的历史文献梳理与当代建构中的多元实地考察,综合城市声景、畲人族群、越剧科班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多个方面,进行系统采集、溯流探源、脉络整理、体系建构,为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和示范效应的城市文化群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体现“长三角城市群”音乐文化的历时与共时、守正与创新。

第一单元小组成员、评议人合影


吴凡的《杭州城市寺庙空间声景的历史建构与当代呈现》展现了以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为代表的杭州历史文化,在开放中融合,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以始于东晋、兴于吴越、盛于南宋、延续至今的典型城市寺庙作为研究主轴,分别从自然声景、建筑声景、信仰声景、民俗声景四个视角,探析特定空间声景音乐文化的历史层累、知识体系、内生机构和当代建构。

洪艳的《长三角地域聚居畲人族群的歌唱方式及歌唱场域的变迁》从畲族歌唱法的“学界学说”与“畲人自述”、畲人“打音唱”的歌唱方式、畲歌歌场的时代变迁三方面进行论述。畲人“打音唱”以叙事歌腔为旋律基础,以虚词扬声为听觉特征,具有“鼻咽共鸣”与“轻微头声”的音色基调以及“滑煞歌音”“顿促歌音”“伤音歌音”“水波浪歌音”“游移歌音”等多种润腔方式。畲人在长三角地区的“移居”折射出现代畲人歌唱场域的“仪式化”出路、“网络化”转移与建构以及“国家在场”复兴非遗的发展样态与策略倾向。“传统畲歌”在历史中经历着变迁与重组,基于千百年沉淀下来的“过去”和正在发展的“当下”,蕴育与开启着“将来”。发言过程中,洪艳还进行了现场演唱示范,令听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畲歌的特色与魅力。

孙焱的《20世纪80年代民间越剧小科班研究》以微观个案的角度对20世纪80年代再次兴盛的越剧小科班进行研究梳理,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越剧史的发展历程。通过“从乡村出走:科班的产生动力”“从传统接续:科班的运行方式”“从城市回归:科班的哺育功能”三部分内容,寻找国家文艺政策和民间越剧发展之间的相互缠绕关系,从建国以来的姐妹班——科班——区社剧团——民营剧团这条越剧发展路径,探讨民间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层垒,为完整的中国越剧史补充民间史的资料。

余娜玮的《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融合研究》也以个案的角度,对遂昌县传统文化——遂昌昆曲十番以及班春劝农仪式活动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地躬耕书院“音乐筑梦班”的发展,从传统、传承、融合、演化四个方面分析当下大众音乐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梳理地方传统音乐在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的呈现方式。提出地方音乐文化是增强新农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要积极挖掘、弘扬和利用地方音乐文化,通过实践和传播,用音乐助力文旅发展、吸引人才返乡,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小组成员发言完毕后,周耘进行了评议:在对本组议题的前瞻性、案例的丰富性等方面进行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发言内容逐一进行了细致点评,指出了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与方向,对该项目未来发展给予了极高的期许。


第二单元  创造、融合、解构、传承:传统音乐与创作的四个维度

15:50-17:30是本会场第二单元小组发言,议题是:“创造、融合、解构、传承:有关传统音乐与创作的四个维度”,主持人为江汉大学柳犁,评议人是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小组的其他三位成员来自武汉音乐学院。

第二单元小组成员、评议人合影


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当今传统音乐呈现出现代化与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在音乐创作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相关政策指导下,对原有多种传统音乐重新整合而产生新乐种。第二,对原有传统音乐进行现代化的创编。第三,传统音乐文化的跨国借鉴,融合。第四,传统音乐元素在其他现代作品,如流行音乐中的使用。据此,本小组选取郧剧、佛教音乐、歌舞伎、国风音乐等四个案例,从创造、融合、解构、传承等几个维度对传统音乐与创作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就音乐创作对传统音乐文化推广、发展、传承起到的积极作用,及其为传统音乐文化赋予的新内涵进行论述。

主持人柳犁的发言《论国风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解构、重组与再创造》,以国风音乐的发展为基础,结合案例分析,解读国风音乐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解构、重组与再造。他指出,中国五声音阶、民族乐器以及戏曲唱腔等传统音乐元素在国风音乐作品中仍屡见不鲜,日渐多元化的创编理念也让传统音乐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其中画龙点睛的作用,也维系着国风音乐的发展。

郧剧——是2012年由十堰市艺术剧院牵头,经多位作曲家共同努力,于2014年创立的新剧种。2017年经正式申报,郧剧已成为我国348个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闫艺瑾的《论十堰郧剧的创立、变迁与传承》从音乐形态上对十堰郧剧的平腔、苦平、筒子调、八岔腔、三弦调五种声腔进行了分析,在回顾郧剧的变迁与发展历程的同时,对该剧种目前采用的传承方式及人才队伍建设等也进行了简要陈述。

文璐璐的《论洗心禅寺新创佛乐对佛教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妙华法师所创的八十四首禅歌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作品,对其创作思路、编配手法、演出形式、用乐场合及音乐功能等进行分析,对当今洗心禅寺的音乐发展情况、特点及其对佛教传统文化的传承予以阐释,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女形”,亦称“女方”,是日本歌舞伎表演的重要形式,指在舞台上由男性来饰演女性角色。吴灿的《论坂东玉三郎歌舞伎“女形”艺术的融合与发展》从固本和求新两个方面,以歌舞伎“女形”艺术为出发点,通过对传统歌舞伎剧目与坂东玉三郎的新歌舞伎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对“女形”艺术的传承发展以及当代创新展开论述,并从当代融合创作的新作品中探究传统音乐改革之路。

小组发言结束后,杨民康对每位组员的宣讲表示肯定,并作逐一点评。希望大家从更多角度,进行更深入具体的思考研究。结合现实田野工作,注重对文化现象本身的阐释及其历史变迁的思考。

第九会场前、后两个单元的议题具有学术前瞻性,发言内容丰富、视听结合、学术性与趣味性兼具,研究者们从多个视角生动、具体地展示了我国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获得了一致好评。期待像这样高水平、前沿性的活动更多地举办,为听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作者:王一聪   来源:组委会    发布日期:2022-12-03 22:35:46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