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13.“新研究”议题下的学术火花与学者情谊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三、四、五单元第七会场综述

2022年11月27日,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七会场第三、四、五单元以“新研究”为议题展开了线上讨论。各单元呈现出不同的研讨重点:第三单元多从应用民族音乐学视角出发;第四单元侧重于对语言音乐学的关照;第五单元则以音乐田野与口述史工作成为两大关键词。

第三单元

本场会议共有五位学者发言,由南京艺术学院麻莉主持,西安音乐学院魏育鲲评议。

第三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天宇以《广播民族音乐学的探究——以上世纪的国际广播电台为例》为题,发言内容分为广播与民族音乐学、国际广播电台以及广播音乐里的社会文化三部分,认为国际广播电台建构起非实体性的社区空间,放送对侨民具有特殊意义的粤曲与粤剧以联络情感。魏育鲲认为不论是当今的新兴媒体技术还是广播技术,在某些时刻都能使人反过来成为它的一个意识。

中国音乐学院李思钰以《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声音景观研究——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为分析对象》为题,内容分为引言、声音漫步中的聆听以及声景中社会性分析三部分。她通过对比湘江风光带中声音景观内容与分布的日夜差异,认为声音景观有着轻松调节压力、融合缓释距离、混融淡化分层三大调节特点。魏育鲲与发言人围绕当今城市声音景观趋同性背景下,长沙风光带的独特性以及其他群体对声音景观的感受等问题展开讨论。

南京艺术学院麻莉以《当前国际民族音乐学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跨文化音乐研究》为题,首先对民族音乐学跨文化音乐研究形成的背景进行梳理,随后从跨文化的方法、跨文化音乐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等方面展开讨论,最后对跨文化音乐研究与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目的与意义进行思考。其中,麻莉提到的跨文化研究所带来的“去国家化”“去洲际化”等影响,引起了评议人的关注,两位学者就去国家化与多样性间是否会产生冲突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即跨文化研究造成的去国家化或全球化影响并不会产生“均质化”从而消除文化边界,而是将以往强制边界带来的对抗形态转化为更柔性、包容的空间存在,因此并不会产生冲突。

随后,上海音乐学院熊曼谕以《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以“音乐义工”的介入个案为例》为题,首先对自身的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又从应用议题的学术背景以及音乐义工的介入案例两方面展开讨论,并以应用音乐学中“实践—反思—阅读—阐释—实践”的迭代过程进行总结。在评议中,魏育鲲首先对发言人研究过程中践行上述迭代过程的行为表示认可,随后依此议题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即当知识分子以行动“介入”到音乐活动与现象中去的时候,他们便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责任,这对知识分子而言是个挑战。

云南艺术学院的阮睿璇以《楚雄牟定彝族打歌“左脚舞/左脚调”的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为题,首先对左脚调、左脚舞及本次研究的内容进行说明,随后展开了对其意义与研究思考的讨论。其中,她提出的左脚调文化在互联网中存在“低俗化态势”以及研究对象存在“迎合姿态”与“对抗形态”等现象尤为刺目,起到了警醒作用。与此同时,“牟定调研掠影”等影响记录给予参会者更为直观的体验,增强了参会者的代入感。结语部分提出的“对于通过将左脚调带上舞台以拔高其道德标准、削弱其低俗态势的做法是否正确”的思考,也引起了评议人与其他参会者的积极讨论。对于这一困惑的存在,魏育鲲认为是难以避免的,并称包括理论产生在内的许多现象,都需要“一个彻底的解释”。

对本单元议题的研讨,不仅开拓了第七会场各位参会师生的学术视野,更激发出热烈的学术激情。相信本场会议中浓厚、和谐的学术氛围,将为各位参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第四单元

该单元共五位学者发言,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克俭主持,中央音乐学院钱茸评议。

第四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首位汇报者郭楠楠来自信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她以《语言音乐学视域下的大别山民歌“腔形态”解析》为题,分别从语言音乐学概述、大别山民歌的“腔形态”梳理、其唱词音声的显性与隐性音乐价值、大别山民歌中的“乐说”与“唱”的关系及其地域性音乐价值等六个方面展开讨论。

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江敏进行了以《湘西苗族民歌之唱词音声探析》为题的发言,对苗语方言特征、唱词与唱腔、唱词与演唱三个部分展开探析。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吴梦雅以《潮剧原声唱词音声及其影响下的润腔型》为题,分别从语言音乐学学科介绍、潮汕方音与潮剧润腔、鼻化色彩与伸缩式润腔、声腔角度的一音三韵以及入声字的唱腔阻碍各方面加以讨论。发言结合了中国古典音韵学的相关内容,整体呈现出严谨的学术态度。

来自甘肃省张掖市行政学院的任积泉以《唐 <甘州> 大曲的形成与流变》为题,从成名、流变、核心曲目、遗存与传承等方面对《甘州》大曲进行阐述。其内容饱含丰富的史料与曲目,给参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克俭以《中国戏曲“润腔”的语言学关照》为题,以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心路切入,围绕歌唱实践的语言背景、曲调-唱法,要腔-用腔、音法-小音法,花腔、润腔、吐字、韵味等音乐理论话语意义各部分展开,给人以深刻印象。

评议人钱茸首先对郭克俭与任积泉两位学者的研究表示欣赏,其次对郭楠楠、江敏与吴梦雅三位年轻学者关注语言音乐学领域并进行研究这一做法感到欣慰,称语言音乐学的学科进步需要千军万马来推动。随后不仅对郭楠楠发挥声乐学习优势且学风严谨的研究表示认可,也肯定了江敏的研究并提出采用国际音标记谱的建议,最后又对吴梦雅将古文献学习基础与语言音乐学内容进行融合的研究方式加以鼓励,为本次会议画上圆满句号。

本次会议自始至终弥漫着轻松、活跃的研讨氛围,同时又饱含着前辈学者对青年学者的引导与鼓励之情,在通过富有深度的学术讨论引人入胜的同时,也以这种对后辈学者的学术关怀打动众人,呈现出有序讨论、交流和谐的学界风貌。

第五单元

本场会议在27日下午召开,参会师生激情不减,对该单元议题进行积极讨论。会议由五位学者发言,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邓钰莹主持,广西艺术学院吴宁华评议。

第五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安徽财经大学张黎黎以《民间仪式音乐中的“气氛”与“感觉”——以南高洛音乐会为例》为题,将南高洛音乐会作为切入点,阐明对“气氛美学”等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这一新颖的学术话题给参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音乐学院张春蕾以《谁的田野?——从一个田野事件谈起论跨学科音乐田野访谈中的思维秩序构建》为题,开篇便抛出田野工作与民族音乐学及其他音乐学科间具有怎样关系的问题,后在环环相扣的多方面论述后得出“民间音乐田野采风不属于某个学科”的结论,随后又以一次出现“思维偏差”的采风工作为例,展开思考并进行总结。发言中结合了丰富的个人采风经历,内容十分生动。

江南大学肖振华以《辽宁建平“十王会”乐种考察研究——基于“音乐文本与口述田野工作”理念的思考》为题,从该乐种起源、田野场域、现存乐谱等多方面展开讨论,通过理论与史料、事例相结合,结合现阶段的传承背景对该乐种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引人深思。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朱菲菲的发言题目为《基于乐种多维形态的口述史诠释研究——以荆山悠腔为个案》,发言人表示该研究与陈欣共同完成。发言以荆山悠腔音响为引,使参会师生快速代入研究语境,随后从荆山悠腔的历史、表演、唱腔与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诠释,并由此对乐种的传承与口述史撰写等内容进行反思。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邓钰莹以《体验广府南音:瞽师莫若文的主体音乐民族志》为题,对南音瞽师莫若文进行介绍的同时,围绕瞽师莫若文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理论与社会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深入议题内核,展现出多层次的研究视野,引发参会师生的思考。

吴宁华评议中认为, “气氛美学”作为对“环境美学”等概念的人文延伸,具有新颖的学术价值;“田野偏差”的出现具有合理性,扎实的田野工作是研究的基础,应注意对乐种历时与共时的田野互证。


通过参与第七会场第三、四、五单元的会议,我们不仅能够在研讨过程中看到无数学术火花的迸发,更能在字里行间的交流中感受到前辈学者深沉的学术关怀与青年学者勇于探求的学术精神。这种由众参会师生共同营造出的良好的学术氛围,也恰恰与本次年会促进学术届有序研讨、和谐交流的意图相契合。在此,我们不仅要对本次年会平台中大放光彩的学术思想进行学习,更应以延续这种学者间惺惺相惜的情谊为傲,期待这种和谐的学术氛围愈发浓厚。

作者:张雨桐   发布日期:2022-12-03 22:43:25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