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 -> 新闻报道 -> 正文
14.革故鼎新 笃行致远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第九会场三、四、五单元综述

2022年11月27日是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22届年会线上会程的第二天,第九会场三、四、五单元如期进行,包括两场小组发言,一场“传统音乐的跨地域、跨文化研究”议题讨论。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会议于8:30拉开序幕,期间共有四位学者围绕“传统音乐的跨地域、跨文化研究”议题发言。本场会议由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崔玉花主持,西安音乐学院宁颖评议。

第三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沈阳音乐学院王珊珊以《地方性特征对辽剧戏曲音乐风格的影响》为题,在搜集、整理辽剧音乐资料的基础上,借鉴戏曲音乐形态学理论研究成果,运用比较学、文化地理学、语言学等学科方法,从辽剧的流变过程,方言与辽剧语言的关系,唱词与辽剧旋律、板式的关系,器乐与辽剧文、武场的关系四方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阐发了对辽剧在时代冲击下如何平衡创新与固本的思考。评议人宁颖认为,该研究丰富而细致,考虑到了戏曲研究的方方面面,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辽剧的特点,体现了传统音乐研究者的优秀素养。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姜春花以《朝鲜族传统音乐节奏形态“长短”艺术的发展历史研究》为题,主要以朝鲜族“长短”研究为中心,在与朝鲜、韩国传统音乐比较中,力求构建中国朝鲜族“长短”艺术的发展脉络,对于应用和研究朝鲜族传统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宁颖充分肯定了发言人在朝鲜族“长短”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期待未来在朝鲜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领域,产生更多兼具局内人与局外人双视角的学者开展相关学术研究。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肖文朴的发言题目是《中国传统音乐空间研究述论》。他从“民歌色彩区划”的空间意识、区域音乐研究的空间理念、传统仪式音乐分析的空间维度、传统音乐生态的空间实践、音乐“路学”的空间关系五方面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空间研究相关成果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评议人宁颖认为,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以空间研究视角统摄到近几年乃至近几十年来学者的相关研究,是对该领域学术史的一份很好的回顾与总结。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罗旋以《洞箫的东传与回迁——朝鲜族洞箫的历史足迹》为题,主要运用文献学、历史学、乐种学、图像学等方法,对洞箫的来龙去脉进行整理,通过纵向梳理洞箫“中——朝——中”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向比较中朝洞箫的异同之处,阐明其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互动与认知、变异与本土化等诸多文化现象,以及相互吸纳、融合形成新的特征。宁颖对于该研究成果表示赞赏,认为通过对比洞箫在中朝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中所呈现的特点,对于理解朝鲜族文化乃至东亚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

第四单元

当日10:20,第四单元的小组发言正式开始,本小组以“传统音乐与声环境”为议题展开讨论,由华南师范大学万钟如主持,台湾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施德玉评议。

第四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万钟如在简要介绍了该组的成员以及声环境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之后,以《噪音与声势——民俗型音乐活动噪音偏好的发生学还原》为题进行发言。本项研究从发生学还原的角度提出了“声势”概念,并从审美角度探讨了这种“以‘势’取人”的中国民俗型传统音乐噪音偏好的原生性原由。评议人施德玉认为,该研究从根本出发,应用物理学的相关理论,兼顾普遍性与深入性,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杨阳以《稷益庙明代戏台中的哈斯效应研究——兼议在古戏台上唱戏为何不用专职指挥?》为题,通过对于新绛稷益庙及其戏台进行评价与客观实测,进而展开了从声学角度的分析与探讨。施德玉在评议中表示十分欣赏此次研究,不仅具有深厚的物理学知识作为支撑,而且对于舞台建设的调适、戏台尺寸的设计等现实问题具有指引性和参考性。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曾宪林的发言题目是《从表演声环境考察福建戏曲音乐声态》,该发言借助古戏台声学研究理论成果考察福建不同戏曲剧种音乐的表演声环境,从宋代露台四面观、宋代戏棚三面观、明代戏台准一面观、清代戏台准一面观等各类戏曲表演声环境切入,讨论了福建百戏、诸腔、闽剧的音乐声态。

浙江师范大学刘健以《音乐创作与声环境》为题,从音乐作品往往演出效果差强人意的反思引入,认为在传统民乐与西洋器乐合奏的创作中须考虑适用于演出的声学环境,需要对音响空间做特定的技术转换。施德玉评议,该研究从专业创作的角度出发,从核心到外围深入研究了声环境的影响,从美学观讨论到平衡点,从中国传统乐器本体的发声到组合后的发声再到进入音乐厅的发声,引人深思。

最后,施德玉对于本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性评议,她认为本组成员利用不同的专业背景,将各自所长淋漓尽致的发挥、展示。同时,“声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有实质性的帮助,意义深远。

第五单元

当日15:50,第五单元的小组发言拉开序幕,本组讨论的议题是“传统音乐与乡村振兴的个案研究”,由南京艺术学院杨曦帆主持,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克俭评议,四位发言人均来自南京艺术学院。

第五单元发言人与评议人合影

杨曦帆首先介绍了该组成员以及议题研究的目标、意义、理论设计及观点,随后以《嘉绒藏族仪式音乐与地方发展研究》为题进行发言,在整体梳理嘉绒藏族仪式音乐基本情况之后,进一步阐释仪式类型与乡村振兴的关联以及音乐在该语境下的功能,认为软实力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董胜强以《豫南皮影戏与乡村文化建设》为题,主要围绕皮影艺术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资本的维护、在乡村思想观重塑中象征资本的创建、在乡村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本的抢占以及在乡镇经济发展中的资本积累四方面进行讨论,探究传统音乐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联。

赵凌以《白茆山歌与乡村建设的双向互动》为题,由“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引入,从白茆山歌作为传统的、宣传的、资源的、文化名片的不同向度,步步深入地展开讨论,并认为白茆山歌与乡村建设具有双向互动性。

丁博的发言题目是《乡村振兴视阈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建设——以黑水县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为例》,结合黑水县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的实际传承情况,从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四个方面,探讨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建设的关系。

最后,郭克俭发表了总结性评议:乡村振兴这一话题是艺术界近期的热门话题,而该课题组非常敏锐的观察到问题,由此进行不同个案的调研,颇具前沿性。总体上,四份研究均秉承了民族音乐学关注现实、注重田野调查的理念,体现出坚实的学风。其中,每个个案都颇具特色,根据地域文化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特点,进而说明传统音乐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可在不同地区、不同乐种中发挥作用。希望课题组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总结、提炼规律,期待传统音乐未来在全国乡村振兴中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王楉溪   来源:组委会    发布日期:2022-12-03 22:44:23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