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

首页 > 学术研讨 > 正文

【世界音乐周2023主旨讲座】世界音乐教学:一带一路的启示

发表日期:2023-12-19 13:39:38  

2023年12月1日下午,“世界音乐周2023”的主旨讲座之一《世界音乐教学:“一带一路”的启示》于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01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为惠布·希伯斯(Huib Schippers)教授,主持为刘小龙教授,翻译为杨烁老师。希伯斯教授在世界音乐教学方面,既有深刻的教学理论,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曾在阿姆斯特丹领导创办世界音乐学校,也同世界多地的音乐学院有过合作,这次能够参与中央音乐学院的世界音乐周对他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在本场讲座中,希伯斯教授结合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的各类音乐教育实践,同听众们讨论了在面对当今多元的文化环境时应如何去看待、传承传统音乐,以怎样的视角看待其他文化的音乐,并让音乐真正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他强调,在当今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我们所处的语境和学生自身都在发生变化,因此,音乐教育者也需要不断地对这些变化进行思考和反思。

在希伯斯教授的阐释中,他先提及了一个现象:当下,人们获取音乐资源的方式越来越方便和快速,只通过手机便可接触到大量不同的音乐。同时,所有的音乐都是后天习得的,人们听到的、学到的和演奏的大部分都是他们对音乐的看法的产物。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系统性组合,也是人们所相信的事物的集合。因此,在面对大量丰富甚至过载的音乐同时,人们也应思考在这种新的语境下该如何学习音乐。

在不同时代和文化的语境中,音乐教育的情况也变得更为复杂。接下来,希伯斯教授以许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为例,阐述了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进行音乐教育的不同情况,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当看向爱琴海地区,早在公元前300年,柏拉图就已经从道德和心灵的层面提出有的音乐是好的,有的则是不好的,而这些有关音乐和道德伦理之间联系的讨论延续至今,并依旧影响着谁可为师、谁可为生以及教学内容等问题。在上世纪20年代的土耳其,师徒制的音乐传承被音乐学院的模式所取代,但很多人认为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应被保留下来。在欧洲,最早的音乐学院来自16世纪,而现代模式的音乐学院产生自1789年的巴黎。当时的音乐学院有两个意图:一是系统化地教授交响乐,二是给女性提供学习钢琴等乐器的机会,这也成为现代音乐学院训练专业表演者的模板。在2006年的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女王开设了当地第一所世界音乐学校,从此,普罗大众都能接触到世界不同地方的音乐。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印度,某所音乐学院把传统的师徒制搬进了校园。而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一所国际学校,学生们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并混合来自四大洲的不同乐器演奏这些音乐。这种方式乍看是不合理的,也完全不具有“本真性”,但实际上,学生们却拥有着“本真”的音乐体验。在2006年的越南河内国立音乐学院,希伯斯教授印象最深的一段经历不在学校内,而是在校外见到音乐学院的老师在向民间的大师学习一个特殊的音乐类型歌筹(ca tru)。这种音乐类型曾被官方抵制,因而一度失传。因此希伯斯教授也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音乐的传承。最后一个例子在中国,今年是非遗保护公约颁布20周年,希伯斯教授认为中国正以世界上最大的力度进行着非遗保护,其中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保护了文化本身,还保护了文化所在的社群和文化生态。所有这些例子引人深思: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音乐教育不是从专门的音乐学校开始的,而是自音乐出现的一开始就存在。从很多世纪以前,音乐在很多文化中都是以家庭或社群为单位进行传授的,而到了200年前,学校成为了音乐传授的核心阵地,一方面,人们有了更好的资源,但同时,也失去了家庭、社群传承的特点和益处。专家们讨论的教学法往往只针对西方艺术音乐,而这些教学法并不能直接移植到其他音乐的教学上,19世纪的教育方式从当今角度来看可能也不适配21世纪的情况。

接下来,希伯斯教授提到了真正的全球音乐教育视角需要不断反思、深入思考的有三点:一是传承过程的组织形式和重点;二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类型;三是传统、本真性和语境等概念的作用。人们需要更细致地思考每一个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成果。

在教学和学习音乐的模式上,19世纪以科学为主导的观念告诉人们,要把复杂的音乐片段拆解,通过细小的部分进行学习。但实际上,即使直接将复杂的音乐教给学生,学生也是有能力进行学习和处理的。例如,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即使不通过和声、曲式来学习音乐,也可以通过反复聆听,从而吸收听到的内容,很多文化就是以这样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音乐的。虽然人们也会用记谱学习音乐,但记谱无法记录音乐的所有元素,例如音色和声音,因此,这些内容只能通过录音来进行了解。

人们在学习音乐时要明白,音乐的教学需要强调什么,是技术还是集体性或创意。强调的特点不一样,音乐的传授方式也就不一样,这也会影响着下一代的音乐演绎。而对于第三点,也就是音乐的传统、本真性等概念来说,希伯斯教授强调要把它们放置到语境中来理解。根据语境的变化,音乐家也会改变自己对于传统的演绎。连“本真性”这一概念在不同音乐类型中也拥有着不同的含义。西方艺术音乐中,“本真性”往往强调像过去一样,完全按照某一特定时期演奏,但是摇滚乐的“本真性”却要求表演者要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本真性在不同语境中会有所不同。而“语境”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随后,希伯斯教授以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五个文化尺度为例,解释不同因素如何在音乐教育方面有着相似的影响。尽管领域不同,但是这些因素是相通的:

(1)权力距离。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权力关系不同,他们之间的音乐互动也会有所差异。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关系。例,西方交响乐队里两种主义同时存在,即独奏家(个人主义)和交响乐团(集体主义),印度音乐家更倾向个人主义,而非洲鼓乐则更倾向集体主义。

(3)性别。例,乐器的选择和性别也有关系。

(4)能否接受不确定性(如即兴)的程度。

(5)长期还是短期的音乐学习。音乐学习的时间长短对教育的内容方式及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希伯斯教授强调,现在人们生活在文化多元的社会,这也影响到了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和社群教育有不同的对待文化的倾向。

最后,希伯斯教授他总结道:

(1)音乐的内容与教学的方式紧密相关。当我们把音乐、音乐教育从一个语境挪到另一个语境,例如把口传心授、师生之间权力距离较短及以集体性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移至院校教育中时,要注意此音乐传统的重点究竟是什么;

(2)音乐教育这一概念与可持续性紧密相关。在文化生态系统中,音乐传习、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希伯斯教授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容纳并时刻准备好应对更多的情况。而在音乐教育上,我们应给孩子们足够的选择。音乐教育永远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变化的,人和音乐的交流在变,要关注变化。

听众们对本场讲座反响热烈。通过这次主题讲座,我们看到了“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情况,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世界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挑战。愿这样的交流能够促进国内音乐教育的进步,让音乐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的声音!

撰稿:宗文心

图片统筹:刘琦月


© Copyright  zhuanti.ccom.edu.cn/sjyyz/  All Right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57号  京ICP备05064625号

世界音乐周专题网站由央音网络信息中心技术维护,央音党委宣传部内容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