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世界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远古之爱——印度与伊朗古典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成功举行。
上半场的主角是印度音乐,扬琴的前身——桑图尔在这场音乐会中大放异彩,主奏音乐家阿拜·儒斯特姆·娑婆里来自印度的桑图尔世家,他的父亲在四年前也来到中央音乐学院的舞台参与世界民族音乐周,这不仅仅是一门乐器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递。他们在本场音乐会上主要演奏了两首曲目,第一首是一部十六拍子的小型乐曲《克什米尔曲调》,第二首是《拉格·查姆帕卡里》,由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外聘教师庄静老师演奏塔布拉鼓、来自印度的瑞什·香卡·乌帕哈亚演奏帕卡瓦吉鼓、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米炫晔老师演奏第二桑图尔为其伴奏。其中“嘎特”段桑图尔与卡帕瓦吉鼓的十二拍节奏循环以及两架桑图尔的对抗与追赶两度将演奏推向高潮,嘉宾们赞叹于其中,由乐曲带入的紧张和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再看本场主奏乐器桑图尔,其外形酷似扬琴,本身与扬琴也是同宗同源。娑婆里家族自几百年前将桑图尔这种乐器从克什米尔山谷带往北印度后,就不断改良桑图尔琴的形制与演奏技法,自此桑图尔不断与印度宗教文化与印度的拉格音乐体系融合,最终形成印度独特的桑图尔乐器。从形状上看,桑图尔体积较扬琴更小且更宽,半盘腿置于大腿上演奏。桑图尔琴除了击弦演奏之外,还演化出了拉弦、揉弦等弓弦乐器上才有的表现方法。它的琴竹末端呈倒月型,承担击弦工作,而琴竹柄部则可以通过与琴弦大力摩擦发出低沉嘶吼的声音。桑图尔击弦部分技巧极多,其中最令观众们感到震惊的是震动击弦的演奏技巧,即通过上下震动琴竹短时间内快速击弦,这种演奏方式打破了观众对于击弦乐器只能够单音快速演奏的认知,震动击弦能够流动地推动音程的发展从而交织出极为婆娑的声音,将两个音的音程发展变化做到极致。同时,印度的桑图尔演奏往往是器乐与声乐合二为一的,阿拜·儒斯特姆·娑婆里在演唱的过程中,就常常采用这种快速震动击弦的方式演奏,将乐器的婆娑声与人声的婉转流动严密的交织在一起,这也体现了演奏家高超的演奏和演唱水准。
揉弦的技法则更多出现在《拉格·查姆帕卡里》中。拉格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旋律体系,每一种拉格都有其独特的音阶排列以及音程和旋律。在即兴程度较强的音乐中,拉格就是规定音乐发展的框架,音乐家通过即兴的表演使其更加的丰富和完善。这首拉格常常于夜晚演奏,音乐家通过揉弦的方式反复按动琴弦使得旋律和音程进行当中的每一个频率都缓慢、饱满而又有节奏地淌入观众耳中。聆听此时的音乐就好像身处一片茫茫宇宙,大量的音与音符如同数量庞大的星体,演奏家的灵魂仿佛与琴、音合而为一,一切都在沉寂、迟缓而又有规律地推进、运行、发展,这正体现了印度音乐对自然、对宇宙的深情,是印度音乐独有的“梵我合一”的境界。
下半场,来自伊朗的“古榭之声”乐队为我们带来另一种桑图尔的旅程。“古榭乐队”创始人斯亚马克·阿加伊不但是一位桑图尔演奏家,更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本次演奏的伊朗桑图尔套曲就是由斯亚马克创作。在伊朗音乐中,不仅出现了两架普通的桑图尔,还有长而宽的低音桑图尔,三架桑图尔互相呼应,产生了反复、模进、对比等多种音乐进行方式,这不但考验主奏乐器演奏员对于结构的把握,更考验着整个乐队配合是否默契。这首套曲由五首作品加四首间奏连缀表演,若说前面印度音乐是以旋律变化音程进行为基础的辗转发展,伊朗的这首套曲则是音乐整体波浪式的推进发展,前面还是平稳叙述,紧接着就是强烈的矛盾和冲突,不同于欧洲乐系的和声冲突,伊朗音乐中的冲突与变化建立在复杂的乐器共鸣和节奏变化之上,其中《查哈尔梅兹拉卜贺加兹》中就运用了2/4、3/4、5/8、6/16、22/16等多种节拍,多种节奏型通过伊朗传统古典旋律“贺加兹旋律”连缀在一起,观众永远无法想象到下一秒会是什么节拍。伊朗的音乐整体性很强,只听单独的旋律变化可能会感到一丝混乱,然而一旦将节拍和特定节奏型带入全曲,就能感受到节奏型变化中混沌且有序的音乐发展。
这场音乐会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同样起源于波斯阿拉伯地区的桑图尔琴,在经过不同宗教文化体系、音乐体系洗礼之后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两种桑图尔琴有着相似的外表和相似的演奏方法,但风格和表情方式却完全不同。古老的乐器携带着远古的爱,经过岁月与时间的冲刷,在今人的手中迸发出新的色彩,也终将成为世界民族音乐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稿:李佳炫
图片统筹:刘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