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首页 > 新闻报道 > 2024年 > 正文

自根本向未来 ——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当代民族器乐教学论坛”“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表日期:2024-04-03 16:34:21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24年3月28日,全国11所音乐院校的民乐系领导及专家、两岸知名学者,共聚2024厦门·中国民族音乐周,举办两场寻问民乐之本,观照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学术会议。

“当代民族器乐教学论坛”


当日上午,“当代民族器乐教学论坛”于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大同厅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春梅出席论坛。我校党委统战部部长、民乐系王磊教授担任主持。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教授、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主任魏国教授、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王展展教授、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高纯华副教授、星海音乐学院国乐系主任李复斌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张忠教授、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主任谭军教授、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副主任盛秧教授、哈尔滨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姜克美教授以及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葛咏教授等来自全国11所音乐院校的民乐系系领导、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围绕民乐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理论、精品创作、海外传播、社会普及等众多关乎专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展开分享与讨论。



与会专家从民族器乐专业建制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分别介绍了各自院校的办学思路、学科建设与教学特色,通过教学传承、演奏实践、作品创作、理论科研、国际交流等路径,紧扣当下民族音乐发展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切实推动民族器乐音乐人才的全方位、可持续性培养。

“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于当日下午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春梅出席会议。我校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担任主持。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前副会长林谷芳,作曲家、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章绍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张伯瑜教授,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副主任、《人民音乐》杂志副主编张萌为本场研讨会做主旨发言,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教授做视频发言。

林谷芳先生以《托古、溯源、改制——台湾南管复振的文化切入》为题,从三个视角生动叙述了南管的历史溯源、当代价值和在海峡两岸发展的不同态势、当代的创新实践。同时通过艺术家的实例,阐释了绘画、建筑、舞蹈等形式的文化与南管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交融联结。

章绍同先生以《闽台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为题从闽台两地文化同根、习俗相近、语言相通、血脉相连谈起,谈到闽台音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他在受到闽台民族民间音乐滋养的同时,从中汲取音乐养分,并在创作中加以运用,展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张伯瑜教授从中国工尺谱的流变、特点和价值进行展开,强调工尺谱在传承过程中应进行逆向实践,走进民间,努力寻找回丢失的传统。通过带领全场听众试唱《托布衫》亲身体会演唱工尺谱的感受。他还提出把工尺谱重新纳入到普通教育之中的思考,同时指出传统音乐价值的回归需要基于传统音乐审美的重塑,实践是重塑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通过实践推动当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

张萌编审以《同根同源,华夏新声——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内涵》为题,强调民族音乐具有时代和历史的二重维度,应于“流变”中坚守,而时代的变化也推动着我们的乐器、传承方式、审美观念有着相适应的变化,我们应在当下的重新理解和定位之上再次定义“中国音乐”,以创新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视角再次窥探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注重现代性、民族性、多元性,从而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王次炤教授以《中国传统音乐词曲关系的特殊结合》为主旨进行深入探讨,从音乐与语言、音韵、调类调值的关系,汉语歌唱的特殊节拍,汉语声调形成的特殊词曲关系,音乐中的腔词关系等方面,阐述其对于传统音乐的重要影响,探讨了中国歌剧领域中与中国传统音乐有关的传承问题。

在交流发言环节,与会嘉宾从民乐国际化发展、音乐中的中国文化品格、闽台地区的传统音乐等角度入手做发言与分享。

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国际交流与发展方面,我校党委统战部部长、民乐系王磊教授围绕中国民乐国际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巴德学院合作项目的三点意义:设立全球首个海外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学位,打造中美音乐教育合作新模式,搭建中美文化交流的音乐桥梁,为中国原创音乐作品打造持续性的国际推广平台。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丽丽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为主旨,指出中国民族音乐的海外传播具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深远意义。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程乾副教授从“关于中国音乐的故事与记忆”谈到民乐与中国人文化品格、精神世界的关系。她提到,民乐在中国有多深的渊源,拥有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和依然在发挥作用的人和事,这也关乎如何理解音乐之于中国人的意义。


在闽台地区的传统音乐与非遗方面,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南音乐团原副团长曾家阳从历史源流、音乐特点、乐谱特性、曲牌系统等方面对泉州南音进行叙述,介绍了南音乐团当前对于南音的保护传承所做的工作。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谈及两岸民族音乐的过去与未来,梳理了近代国乐团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发展过程,特别以琴园国乐团的竹笛发展为例,通过音乐的交流传播、影音资料库的建立等形式切实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邱婷教授出身北管乱弹世家,她以一位出身戏曲家族第三代的求索,谈到了台湾乱弹声腔移入与在地发展经验等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器乐学科主任卜晓妹通过师生学习南音的真实体会,分享对传统音乐“由简入难,由难归简”的深刻感受,同时将视角引入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谈到了将传统乐种与经典作品注入音乐教材,对推动民族音乐在校园普及的作用。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赵亮对福建省当前的民乐发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研究生司宇辰分享了作为一名台湾学生和台湾青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北京生活的感想。

此次海峡两岸的学者汇聚中国民族音乐周分享高识远见,围绕民乐的传承与发展,兼及闽台音乐文化的实践,给出敦本务实的建议、见解与思考。

当日的学术活动从专业教育与社会文化两个视角,深刻切入了民乐的历史、现状与前途,在教学层面,关注各大院校民乐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及其特色;在传统音乐层面,谈及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旨趣,闽台地区的音乐特色与传统音乐类非遗保护发展;在弘扬普及层面,论至国际视野的民乐人才培养与世界人文交流等诸多话题。会议汇集拥有多元背景的学者,有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家、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也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音乐类非遗领域深耕数十载的名家。他们阐释的、根据个人实践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系列思路、方法与模式,其中含括时代性、世界性、民族性等多个维度,为当下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可贵可信的重要价值与启示。

供稿:党委宣传部、民乐系

文:高欣然、高珑铱

图:王纪凯

责任编辑:静静

© Copyright ccom.edu.cn zhuanti.ccom.edu.cn/zgmzyyz  All Right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57号  京ICP备05064625号

中国民族音乐周专题网站由央音网络信息中心建设维护,央音党委宣传部负责内容维护